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展旅游给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带来很多冲击。居民和游客是旅游业的两大主体,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能深刻反映旅游的品质并左右其发展趋势。然而他们往往对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比较重视,对抽象的文化资源缺乏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影响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文章以西南四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旅游地为例,定量分析了“主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差异性和趋同性。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比居民强;双方的感知重点体现在物质文化层的正面感知上,在负面影响上的感知差异较大;不同特征的“主客”对该影响的感知也存在差异。文章据此提出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主客”行为,减少负面影响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芋头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村落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效应的感知;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感知明显,对经济效应感知较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芋头侗寨现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经济效应并不显著;二是芋头侗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地的身份,旅游精准扶贫要以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主。未来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及扶贫工作队在后期的扶贫工作中,仍应重点考虑提高居民旅游服务技能和素质,以增加居民参与旅游度;并合理平衡旅游收益,保障居民受益均衡;最终通过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村落遗产地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都市人追寻原生古朴的民族文化的愿望日趋强烈.毫无疑问,这会给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原生态舞蹈作为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舞蹈的需求以及旅游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来说,将给“原生”文化的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从原生态舞蹈的开发与特点、文化的传承与真实、游客与居民的双重利益等方面分析,贵州苗族舞蹈也面临着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5.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贵州黎平肇兴侗寨325篇有价值的旅游者网络评论和游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肇兴侗寨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偏好不及人文景观,旅游者对带有侗族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偏好较强。民族村寨旅游者偏好具有很强的求真性,民族村寨村民的言行举止、文化习俗和思想态度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民族的旅游品牌、协调民族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建设可持续的特色民族村寨旅游、传承民族精粹文化等方面构建民族村寨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景观记忆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铜陵大通古镇调查、参观、记录,访问古镇的游客和当地村民,梳理铜陵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典型的景观记忆要素感知,发现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地域性文化特色不显著、常住性居民人数不断减少、景观要素旅游开发单一、非物质要素认知体验差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古镇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化留住常住性居民、丰富景观要素旅游产品、提高文化要素体验感知等对策,为大通古镇的活态化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旅游感知是了解旅游者行为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开展游客的旅游感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南岳古镇为例,针对游客开展问卷调查,论文通过专家打分法构建判断矩阵,运用 AHP 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计算,从而分析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的感知特征。结果表明,游客对“寿”文化和“佛-道-儒”的宗教文化的感知较好,对其他文化因子的感知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喀什旅游的发展实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喀什市少数民族社区(高台民居)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影响感知,分析探讨民族旅游的开发给民族社区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以及各方面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当地政府关注居民的感知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最终推动喀什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地是以乡村的环境、景观和生活为核心吸引物的,对于游客感知而言,乡愁体验构成主要的旅游动机和满意度成因。把安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宣城市的泾县桃花潭古镇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古镇游客的旅游感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乡愁体验。研究表明,桃花潭古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乡愁体验的物质动因和精神动因,特别是游客参与乡情和乡俗活动显著影响其乡愁体验的满意度。并提出提升乡愁旅游地乡愁景观建设、民俗活动设计和游客居民交流等游客乡愁体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旅游地J苦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对梯田影响"、"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节庆习俗"等9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的作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索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化旅游开发是历史建筑旅游开发的新模式.它提供了一种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合理方式.在提供给旅游者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体验的同时,还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能够更好地适应遗产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黎黄陂路历史建筑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模式,从游客感知、旅游体验、居民和管理机构等四个方面提出黎黄陂路博物馆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邓敏  王艳 《教书育人》2012,(33):26-27
一民族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一)民族旅游的涵义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13.
杨艳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20-21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以湖南省湘西凤凰县为个案,采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基于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的结果,阐述了旅游给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认为文化旅游理论的研究、游客正面评价、旅游业对生态的承载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均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积极作用,从而证明了旅游业对民族文化更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复...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通过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感知其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方面,社区教育与和谐发展是相通的。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一)生计方式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侗族是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侗族大歌、魅力侗寨、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而侗族大歌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力量,侗族大歌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之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它凝聚着该民族的智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 ,它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既能保护旅游资源 ,又能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大岭山村的居民对于旅游节事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少数民族居民总体上对旅游节事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并提出加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传统的民俗民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各种旅游信息,网络文本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重要数据来源。选取游客对琅琊山风景区游记、评论等网络文本数据,根据扎根理论基本思想和方法对琅琊山旅游形象感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游客对琅琊山旅游形象感知中积极感知居于主要地位,消极感知居于次要地位;琅琊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包括取票便捷、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满意程度、休闲放松、交通便利、天然氧吧、居民质朴等八大部分;存在六个方面的消极感知,具体排序为:旅游价格>旅游设施>旅游景观>旅游安全>旅游体验>人员服务。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是一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旅游地的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游客,成为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开发商的积极行动.旅游业在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环境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变迁,这在民族旅游地表现得尤为明显.正是由于旅游的这种特征,一部好的旅游规划对旅游地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学与旅游规划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从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对旅游规划中不应忽视的几个问题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