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语     
正"尺子"的功能是度量,即把不同事物放在一个维度上作比较,分辨出它们的高低。而"镜子"的功能是照像,即把事物的形象全方位反映出来。教育评价不是每次都要求对学生区分高低,更多时候要反映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缺陷与问题,因此我们更加需要"照镜子",而不是"量尺子"。  相似文献   

2.
艺术边缘     
袁靖亚  胡文娟  文子 《大学生》2013,(18):17-19
正诗歌、日剧、写作、做梦,比起求职单一目的下的各种勉力而行,这样的追求虽说有些不靠谱,但是喜欢。Q:大学时候经常花最大把的时间做什么?丁小猫:记得大一的时候买了台电脑,自此开始了24小时下载不关机的生活。那时候刚刚出现"阿宅"、"腐女"这样的词不是么?基本上就是我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日没夜窝在寝室看大把电影、日剧和综艺,我人生中最大的看片量是在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作文课上,我正兴致勃勃地讲着《铅笔的自述》。“啪嗒”.什么声音?循声看到了何建东,他慌慌张张地从地下捡起一把尺子。这个何建东啊!成绩就不说了,下课调皮捣蛋,上课也不专心,不是玩橡皮就是玩尺子…一我走过去,生气地说:“这节课上不需要用直尺。”顺手把他的尺子拿到了讲台上。  相似文献   

4.
不定冠词a(an)和数词one都可以修饰单数名词 ,表示“一”或“一个”。a着重指类别 ,表示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 ,有泛指的意义 ,翻译时不一定译出 ;one着重找指数量 ,是与two ,three等数词相对而言的。例如 :Shehasaruler .她有 (一把 )尺子。 (重点指尺子 ,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Shehasoneruler .她有一把尺子。 (重点放在“一把”上面 ,而不是“两把”、“三把”。)表示“第一”含义时 ,用a不用one。例如 :WehavefiveEnglishclassesaweek .我们每周上五节英语课。表示编号时 ,用one不用a(an)。例如 :AreyouinClassOne ?你在一班吗 ?在表…  相似文献   

5.
邱磊  傅国涌 《教师》2013,(10):5-7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  相似文献   

6.
国内有个朋友让我帮他找一些资料。我问:"你什么时候要?"他说:"这两天吧。"因为跟他很熟,于是我接着问:"两天是多久?"他说:"一个星期。"中国人说话喜欢用虚数,这对于我周围的德国人来说,就会给弄糊涂了。对他们来说,两天就是两天,怎么可能变成一个星期呢?"我马上办。"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分钟、一小时,但也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这要说给德国人听,他们该睡不着觉了,非琢磨出个所以然来不可。为了提高效率,德国人基本上什么都要量  相似文献   

7.
正本期"语丝"精选了一些外国的箴言,它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希望同学们细细体会,从中学会认清自己,看懂生活,做最好的自己。生命中的乐趣就是你能做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所以不要让无能为力的事干扰力所能及的事。明智的做法是把愤怒引向难题而不是别人,把能量聚焦到想办法上而不是找借口上。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先失败,为的是下次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  相似文献   

8.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讲究时令季节、尊重作物生长规律的慢过程。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治虫,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收获,有它必然的规律。学校管理亦是如此,再好的管理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校长要学会"慢一些",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现在学生怕写作文,原因之一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打击有余,激励不足”。教师该掌握怎样的尺度,才不至于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限制学生的发展呢?《发展性课程评价》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写作文评语时的一把标准尺子。怎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我这一辈子始终握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比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短处。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优点。"通常情况下,不少人也会准备"两把尺子",只是总用一把尺子去比别人的短处,用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萌是一个聪明活泼的三年级女孩,但就是上课听讲的效果非常不好。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萌萌的眼睛不是黯然无神,就是盯着窗外或者周围其他的同学,要不就是手里不停地摆弄着铅笔、尺子、书包带儿等物品。若是教室外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声音,萌萌一定是全班第一个被吸引过去的。她回答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不用说,她的考试成绩在班里只能排个中下等。如此不良的听课状况,一旦孩子升人高年级,功课肯定跟不上。为此老师私下找来了萌萌的母亲。果然,她母亲也说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 总是磨磨蹭蹭,边做边玩,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还经常发愣。一个小时的作业量,她总要用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也不高。萌萌的母亲对此非常发愁。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基本上中心是老师。而学生只是作为吸收者,处于被动地位。如今被采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更加熟练。实际上,学生承担的也只是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此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需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解,第二步让他们自己制定该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样学,第三步则是根据内外两种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估。在两年的尝试之后,这种方法已经可以见到成效,但是为了最后的目标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4>时,要学12个成语.对农村孩子来说,对成语只是初步的接触,还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当问他们什么叫"徒劳无功"时,他们争着回答,"就是练成功",这叫什么解释啊?那什么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呢?"'尺有所短'就是尺子很短.""'寸有所长'就是一寸也是很长."我被他们的回答弄得哭笑不得,于是便一个一个讲解.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再看看孩子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估计也是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4.
礼物     
<正> 小猩猩菲比过生日这天,妈妈给他的礼物是一把尺子。这算什么礼物啊,长长的,扁扁的,上面有数字1、2、3、4……别的小朋友过生日,收到的礼物不是心爱的玩具,就是好吃的巧克力。人人都说菲比的妈妈聪明,原来聪明就是对自己的孩子小气!菲比气鼓鼓地拿着尺子跑出了家门。  相似文献   

15.
正同居在古代,似乎并没有如此暧昧,就是老老实实地"住在一起",即使是李白的《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都显得那么春光明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提起这个词的时候,不再那么光明正大,有些长街巷陌角落中窃窃私语的味道。所以沈从文、丁玲和胡也频三人在北京和上海单纯性质地合住时,许多人还是把这解释成桃色的"大被同眠"。也有人同居是为了体验家庭生活,比如金岳霖。1920年,学  相似文献   

16.
"屈辱感"和由之而来的"民族性苦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而"民族性苦闷"其实又包含"民族"、"性"、"苦闷"三个元素。这三个元素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组合,衍生出不同的故事。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故事,为什么故事只能这样讲而不能那样讲,当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讲什么?这将是本文将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说:"通常,我们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学习成绩。在这唯一的衡量标尺下,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是多元化。"李老师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我学着用生态的、多元的眼光看我的学生,结果我真的发现了: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是的,其实每位学生都有精彩。  相似文献   

18.
人生之尺     
<正>一个人来到世上,从懂事起就有了一把尺子。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上,量得又量失。这把尺子叫比较。以人生为参照物,量一量,一个人谦虚还是骄傲、俭朴还是奢侈、光荣还是耻辱、成功还是失败、真善美还是假恶丑,一目了然。这把尺子叫规范。做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要有个尺度。量一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看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把尺子叫分寸。对己、待人、处世,都应把握分寸。量一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9.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的根本是什么?只是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吗?或简言之,语文就是读写,数学就是计算,英语就是听说交际,信息技术就是打字操作。显然,每一位教师都不会满意这样的答案。可是,长久以来,许多教师还是把课程简化成了教材,进而把教材窄化成了要考试的知识。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科教学因此远离了整体育人的宗旨而简化成了纯知识教学。我曾在《人民教育》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为了个体生命的提升》,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从这篇文章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真正的教学,教学的根在哪里。我们不妨先来欣赏文中的三  相似文献   

20.
奇妙的画     
这张图并不是什么新潮派或是印象派的绘画,只是一些墨迹而已。请同学们只看一眼,也就是一瞬间便想象它是什么东西。无论把它想象成什么都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