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采访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翔 《新闻界》2001,(5):34-35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采访遇阻事件大量出现,记者因采访遭致暴力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以至于到新浪网站搜索,查问“记者被打”关键词,竟有237个网页符合条件。12000年,中国足协与多家媒体发生纠纷,是新闻采访权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的尖锐凸现。虽然各种新闻理论已经确认采访权的存在,但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立法明确界定采访权和保护采访权,采访权在实践中常处于尴尬境地。关于采访权的问题已经成了舆论监督的一个关键。基于此,笔者拟从采访权的界定,采访权与知情权的关系,以及采访权的限制等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受法律的保护,同时新闻传播活动也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用于规范新闻活动的行业规定较多,但是尚无新闻法、出版法、新闻记者法等专门法律,这对于一个以成文法为特征、以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显然是一大缺陷。新闻侵权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新闻侵权纠纷是在新闻从业者行使监督职责时发生,而新闻舆论监督则是建立在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包括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发表权等在内的新闻自由,新闻的舆论监督便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的法律保护新闻记者担负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责,通过行使记者采访权来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记者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当然应该受到法律更多的保护。社会公权力和公共价值利益取向要求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加以社会保护,这种社会对新闻记者的保护主要体现为法律层面。树立宪法权威,依法保障记者权利。  相似文献   

4.
刘红 《新闻战线》2015,(2):74-75
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采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新闻记者通过行使采访权进行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等,促进信息的公开化,保障公民知情权。但是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多方面阻碍,很难有效地实施采访权,甚至人身权利屡遭侵害,这些现象不利于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主张法律保护人们的各项权利,新闻记者的采访更加困难,这些都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权是媒体人工作中最基本的权利,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新闻采访权所具有的权利和保护措施,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明确的保护,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公民拥有知情权利的保障工作得以实现,并且使新闻采访在对监督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权是不同于公权与传统权的特殊的社会权,权力组织无权剥夺记者的新闻采访权。新闻记者作为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一切人格权。文章分析探讨了保护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和人格权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实践,特别是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被拒绝采访是令很多从业人员头疼的一件事。“采访难”,作为一句口头禅,在一些年轻记者中更是广为流传。不少人抱怨我国立法不完善,希望通过完善立法,赋予记者采访的特权。但笔者认为,任何立法在保障采访权的同时,必然会对采访权做出一系列的限制。与其苦盼立法完善,不如在现有的体制和法律框架下,从法理和新闻学的层面分析,通过理论和技巧的丰富破解采访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逐渐趋于完善,但是由于法律普及力度的局限和部分人民认识的不到位,我国法律在实际的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新闻采访权常被侵害的问题。本研究将针对我国新闻采访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改善措施以求更好的保护新闻采访权。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闻采访是大众知情权的根本保证,能够体现居民主人翁地位。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记者的采访权进行肯定。但是,记者的新闻采访权一直都被认为是在宪法允许内记者享受的自由权利。因此,积极对新闻采访的知情权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证居民的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权得到展现,还能使居民更好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  相似文献   

11.
陈明  施宇 《新闻爱好者》2004,(11):26-26
近日,一些新闻被炒得非常的热门。先是9月10日,许多媒体报道了重庆节出现“不明飞行物”。《成都商报》刊发《两具“不明飞行物”金属残骸坠落重庆节》一文,报道说“10月9日7时10分左,一块巨大的物体从天空呼啸而下……”公众舆论监督,是社会权利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认识到,媒体和记者是行使公众知情权和实现社会监督权的特殊机构和群体。当然,采访权不是绝对的。作为具体的权利,不是所有的采访权都必须实现、都可能实现。我们认为,作为媒体,在采访权问题上应该明确三点。第一,采访权是可以受到限制的。例如,出于国家安全需要,法律对记者…  相似文献   

12.
近期,记者被打事件频频发生,如何维护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舆论监督权的理论基础和舆论监督的法律和政策依据进行归纳分析,为舆论监督的权利来源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媒体的舆论监督已经被视作一种捍卫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媒体屡屡为诉讼所累.从目前来看,媒体和受众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二是采访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这两个方面基本可归纳为新闻侵权与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人们对新闻采访权性质的认识严重不足,新闻采访权又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使得新闻采访权在现实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司法层面对新闻采访权的性质及法律规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帮助更多人了解新闻采访权的本质要义。  相似文献   

15.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可是,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的记者被打,采访工具被抢被砸,新闻纠纷增多等现象,也必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因为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采访权的涵义、内容和由来,以及目前新闻采访权在我国法律法规和现实实践中的现状与困惑。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权、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清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以新闻采访权的实现为媒介,延伸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发挥其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塑造并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达成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理解、和解和信任。同时,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新闻采访权的有效实现,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韦俊虹 《新闻界》2006,(3):102-103
近年来,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发展的同时,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频频发生,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得到极大关注。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而言,尚缺乏国家法律的有力支持和规制。而名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立法、司法实践上,都已很成熟。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不平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权受到暴力干涉,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就会受到伤害,但新闻采访权又因其权利的特殊性而使保护手段不同于普通的私权利。因此对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特别的明确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创造出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实现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一、新闻采访权的基本含义及其法律界定为了对新闻采访权实施有效的保护,首先应当明确它的概念和性质,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其现状和发展,为制定保护措施打下科学的理论基础。(一)采访权的基本概念采访权,就是记者对具有新闻性的事件有权进行采访,制成作品,交给自己所在的媒体发表。…  相似文献   

20.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X):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