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阶段,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点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进一步推进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开展。本研究从涉农高职院校和新农村建设现状入手,重点讨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推进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李菲  赵劲松 《教育与职业》2021,998(22):58-6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凸显.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上面临服务定位矛盾、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脱节、乡村就业尴尬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面向乡村招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乡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化与建设,推进高职院校功能定位转型与改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需进一步延伸。高职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还面临院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师""生"两侧的双重性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办学模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需改变院校供给侧结构以发展乡村教育,提升"师""生"侧吸引力以储备乡村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教育质量,改革办学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向推进,高职院校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从政策导向、战略导向和需求导向三个方面分析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动力机制,构建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该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提出填补结构洞节点和增加合作频度的嵌入策略,进而从涉农人才培养、乡村技术服务、乡村观念转变和乡村文明提升等四个角度提出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为高职院校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培育具有继承、发扬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实现广西侗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文章通过梳理广西区内高职院校官网资讯、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年度质量报告,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现状及困境,阐述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使命和优势,并提出优化建筑专业设置,构建适切课程体系,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培育培训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方案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生源充足、就业质量提升及办学领域拓展等机遇。高职院校应借助政策“利好”,结合自身优势优化办学领域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的关键之举,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困境,直接制约了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效能发挥.面对困境,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应致力于实现技能提升与文化重塑的有机融合,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区本课程"实践优势,主动构建大类专业集群,提升涉农技能多元融合的方式彰显自身的价值担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一种生活化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加强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志愿服务融入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文章从志愿服务融入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影响、困境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挖掘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大使命。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技能输出和人才培养平台,具有促进当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特派员深知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探索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重任在肩.面对时代之问,"村校合作、共生育人,产教融合、共生兴村"是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逻辑.要实现村教共生,则需要通过人才、文化、产业的"共生介质"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产教赋能.通过专业与产业同发展、学生与"乡贤"共进步、教师与村民齐增收、校园与村庄成一体的"四元驱动"实践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村校协同共生,为乡村振兴添彩.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站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节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双碳”目标下,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仍存在培养政策、产教资源等外源性困境,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师生能力等内生性困境,以及涉农人才培养定位、“双碳”产学研机制等多元共生性困境。基于此,高职涉农人才培养亟须打造涉农人才“双碳”共同体,建设涉农人才“双碳”课程群,构建涉农人才“双碳”目标链,培育具有“三农”情怀“、双碳”素养、绿色技能、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涉农人才。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的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富裕角度确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区域发展需求之间出现错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双师型"师资匮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知识性倾向较严重等因素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策略,为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完善理念、修正不足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道德修养、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为涉农专业学术科普农耕文化,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但当前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业教师数量和办学经费不足、涉农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为了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农业高职院校应从完善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提升学校知名度,组建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和创新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立德树人与强农兴农为己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实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根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培养扎根现代农业、服务职业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型技术人才,明确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和...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是产业振兴,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让高职教育有效赋能乡村发展,将产教有机融合,是亟需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高职百万扩招是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提升的重大工程,是着眼于"三农"人才队伍短缺而提出的重大举措.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面临着农业人才需求与供给错配、个性需求与专业供给矛盾的凸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适应性偏差以及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新型职业农民求学诉求和产业需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守以产定需;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分类培养;创新评价机制,坚持成果导向,建立适切性弹性学制制度,引领院校教学管理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不足。通过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充实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等路径,尝试提升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涉农高职院校践行"绿色价值观、绿色德育观、绿色质量观"理念,是赋能乡村绿色发展、促进办学成功的需要。涉农高职院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促进包括"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体系、"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内的乡村"三维"治理体系的建立。绿色人才"三育"路径是:植根乡村生态,践行"绿色+校园"环境育人;扎根乡村治理,践行"绿色+基地"实践育人;刨根乡村学问,践行"绿色+创新"科研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