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需要思考、交流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停下脚步静心地进行等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2.
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亲历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合作交流,教师就会"一锤定音".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精心预设的脚印一步一步走着,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去思考、去交流,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创造出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初中数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提高的平台.课堂中,将所学知识问题化,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深层思考,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4.
谢瑞铭 《新教师》2022,(4):53-54
当前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师习惯把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 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课, 课堂中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现象."双减" 背景下的新型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和谐活跃的课堂,是积极思考、探究创新的课堂,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思辨、交流、体悟, 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才能产生最积极的教学效果.所谓深度学习, ...  相似文献   

5.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现场聆听台湾教师的一节课为例,对台湾吴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并获得数学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关注的不应只是知识本身,还要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会产生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教师应不断重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通过课堂提问形式促进学生做到深入学习。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应践行以课堂提问为基础,推动学生高效完成数学知识学习的思想理念,让数学学习实现深度的思想意识,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理解知识、认识知识,弥补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学习的能力不足和兴趣不足;通过课堂提问形式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跟随教师脚步主动完成相关内容的探索,设计有效的提问和探究方式,保障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借助课堂提问形式,促进初中数学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课堂交流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的一种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会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学会课堂交流”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数学课堂交流现状如何?师生之间的数学课堂交流现状又是如何?其有效性怎样?为此,笔者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原则、形式及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思考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之一,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的人.本文列举几个案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前奏--沟通与交流,带学生走进积极的学习状态.探究--精心设疑,启发思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享受快乐.数学课堂,教师要通过精心的预设,合理的安排,在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宗旨.在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构建数学模型,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方向.也是现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在新教材教学时,学生在"数学实验室"里"做"数学实验,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时还应当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并让学生们彼此合作交流.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从课堂上师生用的时间来看,教师上课用的时间略显偏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还有个别教师还在用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从上课讲到下课.这主要由于老师怕放手  相似文献   

12.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以课标和教材为引导,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能够思考起来,把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盛开在数学课堂上,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左玲 《教育》2014,(6):80
正当下,有些教师感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怎么就学不会",其实是现在的学生很聪明,但心思往学习上用的却不多,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以下是笔者对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要想让数学课堂高效,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几个方面入手,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服务于学生,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地数学思考。只有课堂教学活动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大脑才会积极地运转起来,改变死水般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困难的课堂,让学生参与思考、敢于发言。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所要表达的教学信息在课堂中有效传递,让课堂真实互动,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善学,从而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环境,让生活中的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6.
<正>有效的学习在于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并掌握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契机,激活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一、引导交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从事数学交流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讨论和表达数学问题是进行数学交流的两种重要形式。如,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引导:"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接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策略。策略一: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上发展思维能力,本文从研读教材、有效开展课堂交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和策略三方面做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职数学教学面临许多困惑与挑战,部分学生起点低、差异大、极度厌学,尤其是数学,“老师几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已成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瓶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动手实践、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样不可忽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用科学的数学思想来学习数学、学习交流和合作.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交流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