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历史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奉行的一种传统性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过去的研究表明,从封建农业经济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根本点来看,这种政策是应该历史地给予肯定的.但是,有的研究者过分强调农业与工商业在封建经济中的运动是对立和反向的,“不抑商,重农就完全落空”,甚至认为工商业是封建社会的致乱“祸源”,(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下,页615.三联书店1980年版)这种观点,是大可商榷的.我们不能不看到,重农抑商政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都存在着“重农抑商”的传统,然而由于两国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并不一致,因而其“重农抑商”传统的根源、出发点和手段也不相同。另外,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重农抑商”不同,日本封建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是幕府封建主阶级,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3.
管子的思想理论广博而深邃,在食货思想上端正可行。管子用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化解农商矛盾的疾病,取得良好效果。他采取官民并举发展商业的良策;采用政府调控手段发展商业:一为官办与民办商业并举,二为国家采取平准措施,三为实行营业许可制度,行业专业化,四为个体工商业者必须承担劳役义务,五为加强市场监管与税收征管。管子的食货思想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也有重农抑商思想,但工商并举是他食货思想的主流与基本面。  相似文献   

4.
从各个时期的商业政策分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前期,中西方国家都选择了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仍然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国家却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导致了中西方走向不同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6.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和政策。人们往往认为,在这一政策的实行中,重农必定抑商,抑商必然重农,秦汉两代更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典型。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汉初六七十年间,推行的是以重农而不仰商为主的政策,它与人们常说的重农抑商有着极大差别。文章对汉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各国。然而,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近代科学技术却没能在中国产生。古时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重农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旨在发展小农私有制。西汉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后来又逐渐演化成“农桑为本,工商为末”,手工业被置于末业的位置。重农桑、轻贱工商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而且逐渐地成了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抑商”是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一项传统政策。历代封建学者对这一政策一向是赞颂的。解放以后,史学界在热烈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过程中,也认真讨论过“重农抑商”政策的性质,例如,郭沫若先生认为汉武帝实行的种种“重农抑商”措施的实质是打击工商业奴隶主,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因此西汉政权是封建性质的;而日知先生则认为“重农抑商”是奴隶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在奴隶社会中农民的身分地位比商人要高,“重农抑商”“它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相互斗争的表现。”但是,当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讨论主要是环绕着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探讨而进行的,并未对这一政策进行全面的历史评价。近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史学界不少同志又重新注意起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来,纷纷撰文进行评论。有的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不论在社会主义时代还是在封建时代都是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重农抑商"是秦王朝的根本方针,为了重农必须抑商,实抑商,社会经济与生活会受到影响。通过对相关史料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秦王朝对私营工商业的态度比较宽容,将其纳入了国家有序发展之列。  相似文献   

10.
孔孟的“重商”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归咎于孔子和孟子是为公正的,拨开历史米雾,可以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开创了“重农抑商”的局面。这个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地主阶段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1.
[专题解读]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到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际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受到挑战,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性恶论”和工商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荀予的重农抑商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性恶论”和工商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荀予的重农抑商思想。  相似文献   

14.
"重农抑商",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一个既定政策,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用力甚多.传统观点认为是儒家的主张,如果笼统地说,也不错,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一言以蔽之曰:儒学.但如果认真分析,其实不尽然.先秦的原始儒家是不主张"重农抑商"的,"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只是到秦汉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而土地兼并的主体又由官僚地主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商人地主为主,"重农抑商"这一法家的主张便被儒家承接过来.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并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作为我国封建时代的一项重要政策,重农抑商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始终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倍受广大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关注,每个个体的中学生对此也都耳熟能详。在传统的旧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在教材相关子目下面对应的自然节中被直接的提及,但未作详细或具体的解释说明。而现时使用的新教材,重农抑商政策以独立的子目被编写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17页最醒目的位置,并对该政策的来龙去脉、浅层表象及深藏本质作了较为详实的演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在世界上都是居于领先的地位,但在明朝中叶以后却明显落后于西方,至于落后的原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本文对明代的户役制度,重农抑商政策、货币制度进行了分析后,认为这些制度与政策都直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加之,明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特权阶级对工商业的横征暴敛以及矿监税使的疯狂掠夺,使商品经济遭到了更严重的破坏,直到明末仍未恢复过来.  相似文献   

17.
<正>从战国时期兴起一直延续到清末的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图强。“重农抑商”作为一种思想主张,最早是商鞅提出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且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基本经济政策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18.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奉行数千年而不管,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华夏民族能够接受这种政策主张?这~主张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中国经济臾研究被忽视的问题之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重农抑商”的关系,从表现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是当我们深入到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本质关系之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中国古代以来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有着某件联系的,这个联系就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数千年来,在本质上始终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的阶段性转换,而“重农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根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诸王朝都采用过的一个政策,这就很容易使人们形成一个错觉,即中国古代似乎的确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为保证农业的发展,而轻视、压制商业的发展,即崇本抑末。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很多,但鲜有深层次的剖析,很难准确地说明重农抑商的本质原因。要探讨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必须探索此政策的根源。许多学者认为,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对小农经济发生侵蚀作用,商人一方面与农民作不等价的交换,从而盘剥农民,使农民陷入贫困,同时利用农民贫困,进行高利贷盘剥,这就动摇了农业——这一国家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重农抑商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国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流水平,然而却在二百年间迅速落伍与其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重农抑商制度的深刻分析,指出该制度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垄断经济利益,“抑商”的结果并没有起到“重农”的作用,反而成为中国农业落后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