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造卫星的教学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抽象,特别是对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及环绕速度,同步卫星的发射及特点,宇宙速度问题等的理解.笔者学校一位老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认为较为成功.现将教学过程和反思介绍如下,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吕建华 《物理教师》2001,(12):10-11
“人造卫星”问题是历年高考出题的热点 ,而在本书的教学中 ,由于课本本身篇幅太少 ,而且阐述得过于简单笼统 ,加上学生对卫星运动的物理过程、力的特点、运动的特点、能量的特点等的模糊认识 ,学生在对本节的理解和掌握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本节的教学中 ,通常会遇到以下几个疑点 .1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有何区别 ?我们知道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 ,要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发射进入一定的轨道而绕地球运行 ,必须使人造卫星克服地球对它很大的万有引力 ,也就是发射时必须使人造卫星具有一定的动能 ,即…  相似文献   

3.
高锋 《物理教师》2011,(12):34-34
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后面有自带视频资料,其中有一段视频叫《人造卫星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中间解说人介绍到:"用多级火箭发射到空间的人造卫星,由于它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它能不停地绕地球运转."  相似文献   

4.
在高三复习“天体运动”内容时 ,时常有学生问到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 ,为什么有的是圆、有的是椭圆 ?这个问题虽超出了教材范围 ,但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下面笔者就此问题做一些探索和拓展 .一、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是决定其运行轨道的主要因素人造卫星是靠运载火箭发射的 ,火箭在运行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当人造卫星与火箭分离时 ,人造卫星的速度也就达到最大 ,这个速度叫做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 .当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 7.9km/s)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 11.2 km /s)时 ,被发射的物体就成为人造卫星 .假设卫星与火箭分离时 …  相似文献   

5.
1.人造卫星的发射场应建在赤道或赤道附近 要使人造卫星进入一定的轨道,并绕地球运动,必须使其具有一定的初动能,也就是具有一定的速度,这里的速度是卫星对地球中心的速度,而不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且越靠近赤道,地球表面的线速度越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或赤道附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西向东发射人造卫星,就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宛如"顺水推舟"一般.因此,为节约燃料,降低发射成本,各国都常常把卫星(特别是高轨道卫星)发射场建在离赤道较近的低纬度国土上,即北半球国家建在国土南端,南半球国家建在国土北端.  相似文献   

6.
"嫦娥一号"的绕月飞行和"神舟七号"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航天航空技术日益成熟.人们对天体运行和人造卫星的知识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识,在每年的高考中,有关天体运行和人造卫星的题目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处理天体运行和人造卫星的问题中往往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7.
侦察5号是一颗人造卫星, 在离地830千米的高空为地球拍摄图片。自2002年被发射上天开始,它已经围绕我们的星球飞行了6700圈,拍摄了数千张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来自太空的神奇景象吧!  相似文献   

8.
极限思维与天体运动的契合,帮助学生实现看不到但能想到的天体运动、做不到但能悟得出的航空问题.人造卫星是学生将万有引力知识与天体运动形成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佳题材,是学生开启航空航天梦想的钥匙.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解决人造卫星的环绕问题,更要挖掘学生搞懂人造卫星发射、运行原理后的隐形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年级:小学五年级科目:社会[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使学生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2.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课前调查、课上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2)在探究火箭、卫星、飞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3.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2)知道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望中国航天事…  相似文献   

10.
微型人造卫星美国斯坦福大学最近研究出运行微型人造卫星的自动发射器(OPAL)。实际上,它是发射器和无线电传送器的混合体,只有16×9英寸大,重25磅。至于它携带及逐个发射的微型人造卫星,直径仅3英寸,厚一英寸,内有探测器、微型处理器、小型传送器及一只...  相似文献   

11.
三个宇宙速度是指人造卫星在环绕、脱离、逃逸地球三种不同情况下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人造卫星从地面发射,至少需要第一宇宙速度才能环绕地球飞行;若发射速度增大,卫星还可能脱离地球,甚至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而逃逸,飞行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中去.本文介绍如何推出三个宇宙速度.1.第一字宙速度V1(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  相似文献   

12.
10月4日,苏联发射出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这个震动世界的消息标志着人类科学发展的新紀元,便为实现星际旅行开辟了新道路。什么叫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們用人工制造出来的卫星,就是一个人造的“小月亮”。它和地球的其他卫星一样,能在空中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繞地球运行。人造卫星是一个球形体,这次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它的直徑是58公分(等于市尺一尺七寸半),它的重量是83.6公斤(等于167.2市斤)。  相似文献   

13.
7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一艘"德耳塔2"火箭将一枚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中。这枚卫星此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球臭氧层、地球大气的污染情况和地球气候的改变状况。这枚卫星中装载了4台研究仪器,它将在太空漂游6年。  相似文献   

14.
运载火箭中国的运载火箭群体由4个系列12个型号的"长征"火箭构成,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发射的成功率居世界前列。人造卫星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且种类比较齐全,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文涛 《物理教师》2010,31(8):27-28
火箭是中学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中的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提出这两个问题:(1)为什么火箭不是一次把燃气喷完,而是逐渐向后喷气.(2)为什么要用三级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而不是二级或四级.下面我们来做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林莉 《开放教育研究》2000,(6):13-17,12
第三部分 :早期多媒体组合教学  1 早期多媒体组合教学形成的背景  二战后 ,视听教学进入稳步而迅速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 ,它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选择。首先 ,由于视听媒体在二战期间工业和军队训练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对已有的视听教学理论进行了检验 ,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次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三论”思想和方法开始渗入教育领域 ;第三 ,前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得西方国家不得不反思本国的教育。视听教学由此出现了将媒体进行组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① 。但促成这一转变发生的直接动因还…  相似文献   

17.
金彪 《物理教师》2007,28(5):2-42,44
物理老师都知道,人造卫星自西向东发射比自东向西发射节约能量.但是,如果以地轴为参照系,在这两种发射方式下,人造卫星的初动能和末动能都一样,动能的改变量也一样.那么自西向东的能量到底节约在哪里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运载火箭》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无限宇宙》单元中的第四课。前面三课是《天上有条河》、《艰辛的探索》、《人造卫星与飞船》。从课题就能看出,这三课是《运载火箭》一课学习的基础。特别是《人造卫星与飞船》一课,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人造卫星与飞船是如何到达太空的?很自然引出对火箭的探究。本课教学主要是对火箭上升原因的探  相似文献   

19.
题 选择合适的发射地发射卫星,对提高运载效率、节省燃料等方面都有影响(特剐是对同步卫星的发射).如果在地球表面纬度为φ处发射一颗绕地球表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  相似文献   

20.
“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嫦娥成为“移居月球”的第一人。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飞船探测器,并登上了月球。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移居太空不再是一个梦想。四季如春的“太空城”从地球移居太空,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