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超  刘乐平 《职业圈》2007,(11X):92-92,91
2007年,当鲁迅先生的诞辰再次临近之时,又有不少学者、专家再次撰文、讲话进行纪念。而大学学子们对鲁迅认识和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调查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竹内鲁迅”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关于“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的论说揭示出鲁迅与一切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共有的本质。“回心”是“竹内鲁迅”最重要的概念,可以作出多种解说。除了已有的成说外,也可以解说成鲁迅的自我心理解剖,他不断地向自我回归。“回心”体现出鲁迅的精神特质、人格魅力。“回心”的发现与发掘,成就了“竹内鲁迅”的高峰地位与不可替代性。“竹内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复杂而深刻。有些我们不能同意,但也有许多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深刻,促使我们自己对已有的论说重新思考。竹内好对鲁迅的亲和有着他本人方面的深因:同样在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担当的同时,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自由与尊严,又都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往往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3.
鲁迅生前身后曾遭遇过许多无端的流言,这些恰恰能够反衬出鲁迅的伟岸身躯和无穷魅力。而有关鲁迅的种种争议最好不过地反映着世情的变化、时代的病症。从对鲁迅的各种挑战、否定以及媒体热炒的"鲁迅作品大撤退"等事实来看,鲁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待我们慢慢消化。鲁迅注定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8.
李华 《文化学刊》2015,(1):227-229
本文从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评价方面浅评鲁迅的翻译思想。鲁迅独特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目的性,对引进西方文化和当时的语言改革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其生命最后一年,为引进盖达尔做了很多工作。他对盖达尔《远方》的评论,亦可基本涵盖一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评论引申开来为儿童文学要使儿童认识到真实的生存环境,要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使他们自己也要求"真";要引导儿童向上的情怀,向上应该而且可以与向善合一;"怀旧"会使心灵获得"美"的体验:凄美的感伤,广大的怅惘,甜蜜的忧郁。鲁迅对于盖达尔的引进和评论,是他为儿童文学实现真善美的本质所提供的正确路径。鲁迅与盖达尔还发生了两处"遇合":鲁迅笔下的辛亥革命与盖达尔笔下的俄国二月革命"惊人的相似",这促使我们对这两次革命及其评价进一步重新思索;盖达尔竟然描写了中国麻木的国民性,与鲁迅的相关描写,异曲同工。这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耻感。  相似文献   

10.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3):94-105
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将"死"视为追求自由和创造新天地的工具,视为"爱"的等价物;均通过死亡仪式的描写,强化死亡深藏的意义与功能。两人也都认识到死亡的负面意义;都用死亡描述和概括自己所处的专制社会的状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索洛古勃的死亡观受到基督教和西方其他宗教及神话的深刻影响,鲁迅则更多地基于其生物学的人生观和进化论;索洛古勃对形而下的意义上的死亡的关注程度不如鲁迅;两人对待自杀的态度不同;在阐释死亡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不同;探求死亡意义时彼岸此岸场域的立足不同;最大不同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持唯物主义的态度。鲁迅死亡观存在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律背反,正因此,他超越了索洛古勃。  相似文献   

11.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1):141-147
“竹内鲁迅”是日本鲁迅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难以逾越的高峰。靳丛林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将“竹内鲁迅”置于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史中来评说,并且高度重视竹内好凭借鲁迅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从而彰显出鲁迅对于日本乃至全人类的世界性意义。全书以深刻的辩证思维解说“竹内鲁迅”,重视研究对象的生平、个性与研究对象之关系,形成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亲和与默契。日本式的实证主义研究与中国式的宏观理论探讨相结合以及其他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使得“竹内鲁迅”更加丰赡精深、个性鲜明。而将竹内好的传记性材料乃至年谱亦纳入书中,使得读者在了解一个全面的竹内好的同时,更理解了竹内好亲近鲁迅,一生与鲁迅相纠结的必然性。这样,本书自身就成为了一个带有自足性的“竹内鲁迅”文本:一卷在手,“竹内鲁迅”扑面而来,带着其全部堂奥与魅力。‘  相似文献   

12.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五四后的中国亦较有影响。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即与其有过接触,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有索洛古勃的作品。以后鲁迅仍对索洛古勃多有关注和评论,直至其生命的晚年。鲁迅揭示了索洛古勃作品艺术特质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他是“死的赞美者”;表现“无可挽救的哀惨”是索洛古勃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索洛古勃的寓言也给予高度评价。鲁迅不时运用索洛古勃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描写参与现实生活,或规劝青年,或批判社会,从中亦显现出鲁迅对索洛古勃的某些方面的评判,鲁迅在对索洛古勃某些作品的评论中表明他不赞成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还指出了索洛古勃与苏联新政权的格格不入,创造力迅速衰退。所有这些均昭示出鲁迅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艺术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3.
刘吉胜 《文化学刊》2023,(9):157-160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鲁迅先生的纪念事宜,全国文联居中协调,组织高规格纪念活动。纪念仪式衍生出丰富的意义建构,典型的活动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内涵。通过鲁迅纪念话语,可以充分认识和回顾鲁迅先生在文艺创作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鲁迅先生纪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事件研究,采用历史考察与文献分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考察纪念仪式的组织规格、活动特点和话语表达,以此阐发其纪念活动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意义,为赓续学界以学铸魂,以文兴邦的优良传统,持续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与柔石都是浙江宁海人.1929年我11岁时到上海读书,与比我大15岁的大哥王育和、比我大16岁的柔石一同居住在横浜路景云里23号.景云里23号原是鲁迅租住的房子,他搬走后让给柔石,柔石便让我大哥和他一起住.……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科书其重要使命乃是培养学生人的意识与特质,而绝非仅仅是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人的意识,人的类的本质,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中国,第一个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的思想家是鲁迅。鲁迅强调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人的群体性,因为在鲁迅看来,人一旦失去个性,完全限于群体性之中,就易形成奴性。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是奴的国家,而是人的国家,而其正确道路只能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鲁迅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制定了正确的蓝图,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经典,理所当然地应进入教科书。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难懂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是教育工作者因了自己的心态硬造出来的,与当下社会知识分子整体性堕落和贬损鲁迅的语境紧密相关。其最终目的是教人为奴而非教人为人。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相似文献   

17.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18.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2,(5):4-14,F0002,F0003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19.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4):185-189
<正>魏猛克(1911-1984)漫画鲁迅,开始在《论语》杂志。1933年6月1日出版的第18期《论语》上,有一幅漫画引起读者注意:画面上高尔基和鲁迅站在一起,一个高大,一个矮小,画下标题:《鲁迅与高尔基》。漫画的作者魏猛克,原名魏干松,笔名另有猛克、克、孟克等,湖南长沙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一边画画,一边开始文学创作,写的短评、随笔发表在《曼陀罗》(一个他自办的小刊  相似文献   

20.
沈阳音乐学院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音乐、舞蹈艺术院校。前身为1938年在延安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