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清朝康熙(玄烨)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统治天下达六十一年,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经济、在对外开放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目前,史学界对康熙皇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已有许多论述,其中有些文章或论著中也提到过康熙的开海政策,然而都没有作深入的阐述.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评价康熙这一历史人物,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一个皇帝的决策都在治理国家中起到核心作用,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在我国古代,由于科学的决策方法还没有被引入,决策多是依赖统治者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看法,因此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提及康熙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决策思想与实践,包括康熙个人的卓著才学、康熙决策信息的来源和康熙朝中智囊团等方面。第二部分写到康熙的决策思想和实践对现代领导工作的相关启示,包括要重视决策信息的作用和民主决策原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荒政思想是康熙治国为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其荒政思想及实践。  相似文献   

4.
纳兰成德始任侍卫的时间是康熙十七年秋冬之际,非康熙十五年。从康熙十五年登第之后,成德经历了长达两年半的待业期,他思想与创作的发展,与这段时间的生活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5.
康熙诗选注     
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他统治中国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击沙俄侵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康熙一生的这些重大政治活动在他的诗中有相当集中的表现。他写诗近千首。我们这里选注了四首。  相似文献   

6.
清代康熙年间,是有清一代的“盛世”。中国以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台湾置于统一的清朝中央政权统治之下。台湾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统一和繁荣,同时大陆先进的经济文化也促进和推动了台湾的开发。从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末年止,近四十年卓有成效的开发,既是在郑成功时期开发基础上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有  相似文献   

7.
康熙与外国传教士的交往,是清代前期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康熙执政几十年间,他同远道而来的耶苏会传教士建立了密切的接触,由此,产生了十七世纪中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在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下进行的。 康熙给予传教士们一定的活动自由。他学习、利用西方科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封建  相似文献   

8.
评康熙     
清朝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个皇帝,年号康熙(以下简称康熙)。他自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年,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封建帝王。康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维护领土主权、抗击沙俄侵略,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康熙是在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推翻腐朽朱明王朝的有利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在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康熙时期各阶段的吏治现象入手,分析造成吏治日趋腐败的原因,阐述吏治腐败给康熙时期政治统治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康熙帝吏治整顿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历代封建政治统治的核心内容。康熙在位期间,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高峰,这与其用人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康熙的用人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从范晔删众家后汉史写作开始,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为止,未能完成全部写作计划。一方面,《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其创造性的撰写成为儒林和史学的典范。以致许多儒者精读该书;另一方面,范晔的为人和被杀的命运,又悬示了一个生动的典型,伴随范晔被杀,撰史由私家的权利被收归国有;皇族继续打压世族。至颜之推对范晔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扬弃范晔,象征士族文人的自我转型,转变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巨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颜之推就是一个成功转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当代的竞争政治理论源自尼采哲学,它是把尼采的竞争伦理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尼采在希腊发现了已被遗忘的竞争伦理,并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它进行了深层重述。尼采揭示了生命的竞争和超越的本质,在言辞中构造了一个以超人为目的,处在“好的战争”中的民族,重构了竞争性的朋友伦理,重述了竞争性的善与正义观念。尼采提出的竞争性伦理是贵族主义伦理,其与现代合作性民众道德形成对立和竞争,这样就能避免因后者的独大统治而导致道德的平庸,不过它们通过竞争达成和解也是可能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态势,其中绝对的投资主体就是中央企业。由于数据的可获性较差,国内外文献中甚少有专门针对央企OFDI的研究。基于长期手工收集的数据,并首次对央企OFDI的演进进行了回顾,由此对其战略选择即产业布局、区位分布、进入模式及主体选择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央企对外投资时偏好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及地区,亚洲和非洲成为主要投资目的地,随着时间推移,在其余大洲的投资呈稳中有增态势,区位分布更加广泛和理性;产业分布则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如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建新厂或成立独资公司为央企OFDI主要的进入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确实促进了央企OFDI的扩张,尤其是并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之后,朝鲜以此为契机发动和平统一半岛的宣传攻势,企图通过谈判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但美国在与朝鲜的“非对称关系”中推行“敌视、遏制、不接触”的政策,放弃在韩国主导下的朝鲜和平统一,转向维持半岛分裂局面,通过强化韩国的实力以遏制朝鲜的发展。这使得朝鲜半岛在1960年代中后期出现较严重的危机。特别是,约翰逊政府推动韩国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美日韩同盟对朝鲜的国家安全带来相当大的威胁,加之金日成利用越南战争尝试采用类似于越南革命的方式统一半岛,朝韩之间不断出现低烈度冲突,半岛局势十分紧张。而美国则实施十分矛盾的政策:一方面因越南战争的牵制需要维持半岛稳定而阻挠韩国袭击朝鲜,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对韩国的军事援助,在客观上助长了韩国的对抗行为。因此,美韩同盟恰恰成为朝鲜半岛危机得以缓解的一个较大的障碍。美国在半岛处理危机时的选择余地不大,其对半岛的政策陷入困境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5.
汉魏之际,杂部密教经典已传译于中土。入唐以降,密教开宗立派,活跃于朝野上下,虽经“会昌法难”之劫而渐趋式微,但随着密教的世俗化已渐次深入民间,化俗流布。其中,民间流行的五色线习俗,即与民间传持的密教相互影响。自汉代以来,古人就有端午时节佩戴五色线用以避兵驱邪的习俗,其发端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有一定关系,但入宋以后,密教大悲咒在吸收五色线元素后,又与五色线习俗相融合,并将其供奉主神之一的“月光菩萨”良缘功德赋予五色线。这一功德的加持,使五色线习俗发展到宋代时,已经由端午佩戴延长到七夕,一些地方甚至由此演变为“女儿节”。 考研这一习俗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再现唐宋时期民间特殊的人文风貌,同时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定鼎之初,即走上了全面移植明代科举模式的道路。范文程是这项制度因袭运动的具体操作者。入关前,由皇太极授意,范文程在满洲政权内兴学校、开科举,已为恢复明代科举制度做好充分准备。入关后,范文程“士心得,则民心得”的观点深得清帝的认同;在实施科举的过程中,他亲任三届会试主考官,并参照明例,就完善科举制度细节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范文程之所以会成为清初科举“一沿明旧”的有力推手,虽与其本人的家世和汉文化功底不无关系,而清初皇帝笼络汉族士人、缓和民族矛盾的行政需要则是他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国际援助是20世纪国家间外交活动的一项创造,也是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手段。随着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增加,一个集投资、援助和贸易为一体的国际援助中国模式也在被创造。中国公司在刚果金的相关项目昭示了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国成长"背景下的新模式,其最大的突破与进步是市场援助模式出现,这种援助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将企业投资与海外援助捆绑,打破了国家援助模式脱离市场的怪圈,并能够将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该模式与传统的西方国际援助模式在理念和操作上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8.
地方研究已是学界显学,本次研讨会则旨在从国家建构的维度,考察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着力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等方向展开跨领域对话,试图透过迥异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议题,共同探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之历史过程。与会学者主要探讨了何处是“地方”、谁之“地方”、何种“中国”、何以“中国”等议题。首先,“地方”的意涵和所指是多样化的,不仅指行政区域,也指地理和文化空间,是从乡村、县、省到南方、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域的动态概念。其次,参与并建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历史主体是多元的,故国家的知识精英和制度文化、地方的宗教专家和社团组织,以及中国边缘和外部世界所想象的“中国”也是多元的。最后,与会学者从地方与国家关系、种族/民族、赋役制度、礼仪宗教、战争、工业资本主义等多重视角,热烈地讨论了多样化“地方”背后的同一性,以及中国何时、如何成为民族国家等问题。这些多元性非但不会妨碍我们理解“中国”,而且是理解的前提和开端。  相似文献   

19.
《书画题跋记》和《珊瑚网》于明崇祯年间先后编撰于浙江嘉兴。二书皆为题跋集录体书画目录。《珊瑚网》及其编者汪砢玉声名更著,屡为历代治书画鉴赏者所引用。但比对二书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收录的书画题跋多所重复,《珊瑚网》实从《书画题跋记》中袭录了大量文字,并试图通过改变语序、修改相关署款等方式来掩盖这个事实。《书画题跋记》写钞流传的局限性为《珊瑚网》的抄袭提供了空间,汪砢玉在家藏渊源、艺术交游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则进一步造成了二书在后世品鉴中的高下不同。郁逢庆的遭遇在当时从事书画公共编目的士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这一撰述主体阶层的下移,他们的生存和著述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求诚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思想世界异常丰富,有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这些论述是在近代中国心灵秩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傅斯年寻求确定性的思维取向,也展示了他生命的前半期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历程。五四运动之前,傅斯年经历了"小孩子"到"弄潮儿"再到"夜猫"的身份转换,并开始探索人生观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但因五四运动的刺激,他的人生观出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危机,因而他决定赴欧留学,研究心理学以寻求"真我",但终无果而逐渐回到了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中。在寻求过程中,傅斯年从构建个人、社会与历史的秩序到"改造自己",从信仰到怀疑再寻求,终未跳脱科学实证论的笼罩。他以科学实证论为确定性,却难以安顿人生,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矛盾,也表征了五四时代知识人的心灵秩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