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2.
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皇帝”,那大概算是相当过了的恭维了,我们新闻记者听了,也不免”寒毛凛凛”的。但毕竟是有人这样恭维的。但即便是“皇帝”,总也还是人,总也还有“见不得人”的东西,要被人”闲活”,更何况还只是“无冕”呢?既然要被人“闲活”,那就还不如自己“闲话”几句罢。比如说,我们记者老”斩”人家,批评人家会议的规格越来越高,指摘领导到处去开会、说话、打哼哈。然而记者有没有想过,人家开个会、搞个“发布”什么的,如果没有相当一级的领导去打哼哈,你发的稿子,能轻易见报么?据悉新闻行中有一条不成文法,举凡一般的会议,如有省市书记、行政首长到过,即在头版站住,若有常委、行政副职官长,也可在二版落座,要是没有这样的规格,就难办了。实也难怪,老总、夜  相似文献   

3.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4.
有谁能把记者和司机联系在一起?樊敬忠,你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娃”,凭什么手握方向盘做着“记者梦”,凭什么两手沾满油污跻身于人才济济的“拍摄阵营”。然而,当你一不小心一次捧回三项摄影“大奖”,你的名字一连几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屏幕时,惊得好多人直咬嘴,就连一些专业记者也自叹不如。有人说,你得益于自己是一名司机,因为你的车上不知坐过多少颇有才干的新闻摄影、摄像干事,他们的灵气和经验全颠簸到了你的身上;也有人说,你的优势在那架方向盘上,那是最好的聚焦镜头,它不仅摄入了真善美,也调出了最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有一首歌中说:“你有我有咱都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新闻记者到底应该具有些什么呢?笔者认为—— 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所以说,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 然而,由于与市场经济相伴的拜金主义的冲击,如今的某些新闻记者却在种种物质诱惑下,人格在…  相似文献   

6.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7.
不要掩饰知识上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以前,新闻界有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这一派新闻记者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新闻记者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存有缺陷。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  相似文献   

8.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生前说:“编辑记者要有各式各样的朋友,还要有一批知心朋友,他们能帮助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论点,想出新点子。”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也说:“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信息、情况。做到这一步,你随时都可以找人交谈,人家非但不觉得麻烦,日久不见,他还想你哩!”在我几十年的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深感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廉洁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愤慨的,因为它有辱于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社会职业。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这一污辱之辞认真反思,想一想此话的目击点是什么!应该感谢这位经理对该记者践踏职业道德准则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同时也向每个新闻记者猛击一掌,告诉他:请你注意廉洁!  相似文献   

12.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l-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司事实,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形象     
从小说家的立场来看,新闻记者是非常难写的。记者本身有一种微妙的特点。见面一谈话,你马上就会发现他是个记者。记者的特点来自新闻记者的职业,当记者的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大不相同。记者的特点是什么呢?三言两语又很难说清楚。我本人当过十多年新闻记者,可以说对记者是比较熟悉的。尽管如此,写记者也比写其他行业的人难得多。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与道德     
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句话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广为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这句话同样振聋发聩、入木三分。因为新闻记者比任何一个职业的社会影响力更强大,记者的身上更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相似文献   

16.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的工作明显有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其他从事各类职业的人们。说记者的工作“特殊”,不是说它有多么高贵、有什么特权,而是说记者身负重要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通过采访实现)是一种职业性行为,是为获取新闻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但这种社会调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这是一  相似文献   

18.
记者这一行,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但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在观察采访对象,对人家或品头或论足,殊不知采访对象也在看你,对你的人格操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兴趣品位也有自己的看法。前不久,歌星孙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就公开对一些记者表现出了不屑。她说:“有些记者实在不怎么样,不久前,他们还是我的追星族,拿着个本子让我签名。这些毛头小伙子现在拿了个记者证采访来了,问的东西很无聊,回去就瞎编。”看来一些“娱记”在娱乐圈中人的眼里实在是没什么分量。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