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多谜之镜——海兽葡萄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谜之镜——海兽葡萄镜●张梅铜镜是古人用来梳装整容的日常生活用品。四千年的铜镜发展史表明,中国古代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之所以能在文化艺术宝库中发出熠熠光彩,应主要归功于它那五彩纷呈、构思精巧、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主题纹饰。然而,对于中国古代铜镜纹饰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盖巍 《寻根》2024,(1):115-119
<正>开封市博物馆藏中姞鬲,是西周晚期青铜鬲的标准器物,器形精美,纹饰质朴,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古代姞姓的源流以及上古姞姓诸方国,提供了有力的文物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鬲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炊煮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陶鬲。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类似于现在煮饭的锅,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6,(4)
正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7,(6)
<正>铜镜是中国古代照容的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铸制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图案和纹饰都以静态为主。连弧纹铭文镜是汉代最流行的镜类之一,笔者将连弧纹铭文镜定义为主题纹饰为连弧纹且有一周铭文带的铜镜。连弧纹铭文镜,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圆钮座或四叶纹钮座。座外有不同纹饰。其次,内区纹饰或为一周内向连弧  相似文献   

5.
古代西南民族墓葬,与地理、自然环境、交通因素、江河走向等关系极为密切。本通过对上述关系的分析,论述了古代西南民族墓葬的形态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千年古都的洛阳,其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给今天的洛阳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总体而言,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可以分为彩陶艺术、墓葬艺术和佛教雕塑,这些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中重要的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东周墓葬的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切入点,研究罗家坝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探讨其典型器物及其形制演变情况和文化属性,并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学资料,探讨罗家坝遗址墓葬的墓葬形制、葬俗、殉人以及非正常死亡情况。认为罗家坝遗址的矮柄豆、圜底罐和釜,铜兵器钺、矛、柳叶形剑,铜生活用具铜鍪、铜釜和釜甑,时间延续性强,形制继承关系明显,是罗家坝遗址墓地战国时期常见的典型器物,具有鲜明的巴文化特征,墓葬形制和葬俗以及殉人现象与峡江地区的巴人墓葬相似,随葬大量铜兵器和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巴国战事频仍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延续至今。民间工艺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土归流带来的汉文化很快在水族地区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工艺精湛的水族墓葬建筑。以干栏式石板墓为代表的墓葬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族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认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其特有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解读织金古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乌蒙山区的织金县是我国清代名历史人物丁宝桢的故乡。其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竹荪特产.溶洞奇观.声名远播.古代建筑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堪称一部以古代建筑为载体的历史献。解读织金古建筑.对于认识物古迹在民族史、建筑史、化史以及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有效发挥历史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收藏有两面青铜质的南诏大理国铜镜,工艺精湛,构图奇特,举世罕见,是研究白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工艺美术史的实物资料.现特将这两面铜镜拍摄下来并试加以说明,聊供铜镜收藏同仁和白族学研究者们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金爱秀 《寻根》2008,(2):18-22
中国艺术史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它深埋于地下,得以较好地保存,更由于它的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等不可或缺的资料。这颗明珠就是汉画像。这些画像主要依附在汉代墓葬中的建筑构件——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上,属于墓葬艺术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明器略述     
明器略述□郭灿江明器又称冥器,是专门为死者所做的、埋在墓葬中的不能实用的器物。多是各种日用器物的仿制品,以及人、家畜、家禽偶像和车船、工具、兵器、家具、建筑模型。一般多用陶、木和石制成,也有金属制品。本文以汉代陶质建筑明器为主,对我国古代明器起源和发...  相似文献   

13.
2015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一座西汉时期竖穴土坑墓葬,出土了26枚圆形龙纹币和6枚椭圆形龟纹币,伴随发现的还有铜镜、五铢钱、陶壶、陶鼎等汉代遗物。这里的龙纹币与龟纹币就是闻名学界的“白金三品”之龙币与龟币,这为我们深入研究汉代货币经济与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陶瓷砚是中华砚品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支系一它不仅是陪伴历代人学子的房用品.而且包容了厚重的历史阅历和化内涵,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几年来,我已经收藏了近两百方古陶瓷砚。此外,还有几百方古陶瓷砚的图片、资料。古陶瓷砚的专题收藏,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胡晓烨 《寻根》2022,(1):54-60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贵州赫章可乐夜郎时期民族墓葬中出土的巴蜀式柳叶形铜剑,反映从战国早期开始,巴蜀铜兵器就不断输入到夜郎地区,并稳定地融入到当地民族文化中,发展成为当地有代表性的兵器系列。其传输路线对于南夷道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而巴蜀式长兵器在当地的阙如,可能是巴蜀地区曾实行过特殊的兵器禁运政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7,(2)
<正>唐代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这一时期的铜镜质量上乘,纹饰丰富,铜镜艺术发展到达了新的阶段。到了宋代,铜镜装饰发生了重要变化,胎质粗糙,镜体轻薄,题材集中且变化不大,还有相当多的素面铜镜。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唐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则是铜镜的衰落时期。  相似文献   

18.
张强 《华夏文化》2014,(4):10-14
正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西安明城墙是我国现存的惟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使用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发现,城墙裂缝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此,本文初步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城墙后期保护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语音方面,它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提供了有利的佐证。书中揭示了古代声母"浊音清化"的规律,反映了"变调构词"的语言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异读词材料。总之,《音辨》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体现了其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何巧云 《寻根》2009,(6):22-26
刘哗原、郑惠坚在《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一书中指出:“所谓祭祀,简约地说,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致敬,以取得它们的护佑,消灾获福。”祭祀活动反映了群体社会的民间信仰。在留存至今的50万件(册)徽州文书中,有关祭祀活动的文书达数千件(册)之多。这些祭祀文书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世界,对徽州社会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