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村遥远但不古老,淳朴而不落后。靠“北”发财,借“光”生辉,北极人广纳八方来客。这里山青水秀,“神州北极”与“南天一柱”齐名;此地厚德载物,“北极人家”和“道德之家”一家。  相似文献   

2.
~~“北极”夜哨@乔天富  相似文献   

3.
早就听说处在祖国“北极”的边防连队很偏远、很艰苦、也很神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瞅一瞅。2006年报社的领导把我安排在边防九团四连蹲点,终于有了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北极”的边防连队和官兵。  相似文献   

4.
李栓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兼总编辑。1987年进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1988年起连续7年被中科院派往青藏高原、南极进行科学考察。1994年荣获“第二届优秀青年科学奖”。1995年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对北极环境的调查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填补了中国对北极的科研空白。  相似文献   

5.
他抢拍的《警民奋力拦惊马》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他拍摄的《北极的太阳》纪录片,成为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影视文件;他率领《睦邻》摄影队走遍中国周边21个友好邻邦,成为有史以来完整环绕中国周边邻国的一支睦邻之旅;他两次到北极和南极采访,成为少数能够涉足南北两极点采访的电视记者;  相似文献   

6.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作序,《解放日 报》驻京办事处副主任、主任记者李文祺撰写的《来自北极圈的电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散记》一书,日前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9年夏天,中国政府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解放日报》社特派记者李文祺随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从而圆了他能亲临地球两极采访报道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梦。早在16年前,李文祺便参加了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编队。在全国新闻界中,首次赴南北极的记者只有李文祺一人。因此,他被同行称为“脚踏两极第一‘记’”。 《来自北极圈…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奇妙的。在我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长途旅行后,才等待到了一个回故乡去看看的机会。一个人从桌子对面的大片树荫里抬起眼睛,说,“我帮助你回广西。”那时,我们正在谈论北极,那时我才从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回来,而我的家乡广西平乐,北回归线的附近。  相似文献   

8.
在珠穆朗玛峰攀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探寻,在南北极风暴中搏击,在世界“九极”(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用笔、用镜头、用心灵俯瞰  相似文献   

9.
1月16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内,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冬训队员整装特发.出发前,27名队员还要履行最后一道手续——签订“生死文书”.那文书是这样写的“松花江冰面冬训具有一定危险,参加者自愿加入,非指令性错误造成事故后果自负.”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近日,电子工业出版社向“慈福行动”捐赠价值超过10万元的数千册优秀少儿读物,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拥有读书的权利,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小北极熊》是电子工业出版社近期引进的全球畅销儿童绘本,主人公宝儿以其善良、活泼、勇敢、憨厚可爱、热心助人的形象赢得了全世界家长和小朋友的好感。为了让小北极熊起到更加生动的教育作用,更好地配合少年儿童“奉献爱心,关爱弱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动员全社会的家庭奉献爱心,关注中国慈善事业,电子工业出版社以小北极熊“宝儿”的名义向环球祝福行动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的慈善项目—…  相似文献   

11.
仰望夜空,满天星斗,除了天学家和天爱好之外,一般的人也许只能一眼认出哪里是北斗星。哪里是北极星。因为北斗星和北极星的知名度高,又要比其他星星来得亮,而且有容易记忆的、特殊的形状。如今的媒体市场空前繁荣,竞争更是日益激烈。尤其是浙江省2008年、全国2015年即将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模转数”。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多次赴海外执行采访任务,例如:1991年的“西哈努克亲王重返战乱后的柬埔寨”、1998年的“美军‘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空袭巴格达”、1999年的“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2004年的“中国北极第一个考察站—黄河站”建成、2005年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莫斯科红场大阅兵”等等。在这些国际采访中,我亲身感受到国内采访与国际采访之间的不同。诸如:语言不同、思  相似文献   

14.
网络计划技术 PERT(Program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gue)是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的科学方法。它首先用于制订美国海军北极导弹研制计划,它使北极研制工作在时间(提前两年)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美军三军和航空航天局在各自管辖的计划工作中全面推广了这些技术。六十年代美国有四十二万人参加的耗资四百亿美元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也是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计划、组织与管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位采访北极、南极的记者,都是新华社记者.而第一位采访北极的记者李楠还是第一位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首次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上旬,”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泊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港,与太仓人民共同庆祝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太仓市政府与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太仓中学和小学命名了“郑和班”、“雪龙号班”。极地科考专家、“雪龙号”船长还与太仓的青少年见面,讲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7.
提起祖国的“北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高寒奇冷,这里年平均气温-55℃,历史最低气温-57℃,无霜期只有80多天,地面3米以下是永冻层,素有“高寒禁区”之称。驻守在这里的某边防官兵正是在这片冻土层上无私奉献.年复一年经受着冰刀剑雪的洗礼……  相似文献   

18.
张重山 《大观周刊》2013,(8):197-198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20.
付义琴  赵家栋 《兰台世界》2013,(19):128-129
<正>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山上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建于2010年3月,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北极阁气象历史悠久,早在421年,当时的统治者就在此建立了司天台,从此以后,北极阁就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气象博物馆室外部分的展区有一面《相风赋》水景墙,题为"东汉郑玄"撰,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宣传画册上亦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