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的民族殖民地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东方和东方革命.他把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中,把民族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作为推进世界革命新战略的重心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支援力量.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等口号,以此指导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国际共运实践,帮助和扶持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2.
1919年3月建立。1943年6月解散的共产国际是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印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帮助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来华的俄共(布)党员小组成员维经斯基(中国名吴廷康)等到达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了解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情况,介绍俄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情况,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筹建给予了具体帮助。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可尔斯基到达上海,提出了召开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1921年7月,中共一大于上海召开,马林和尼可尔斯基出席大会。中共二大根据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从而帮助和指导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1993年2月新编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27页第九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的“阅读部分”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共产党时,共产国际派俄共的维经斯基等人来到中国,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同北京大学的先进分子讨论了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然后,维经斯基又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5.
列宁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胜利取决于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革命发展的战略思想即“东方国家决定论”;“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 是列宁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列宁对共产国际领导集体有关论述的修改、补充、完善和升华,是经受住了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生产得到的苏俄(联)援助可说既迟又少。原因-是苏俄(联)为解决中东铁路和蒙古问题急于先同北京政府建立邦交;二是孙中山联合张作霖反对吴佩孚,刚好与苏俄(联)联吴反张的策略相左;三是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共内部对援孙有不同意见。此外,土耳其民族运动的阴影使俄共(布)对援孙心存犹疑。文章进而指出,俄共(布)在实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援助时,既体现出追求本国利益与“世界革命”理想的矛盾,也反映出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成长以及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挫折,都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适应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是共产国际、联共(布)从理论上、实践上积极帮助的结果.研究共产国际的历史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历史进程,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亲自领导的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巩固苏维埃政权,一九一九年三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为这次大会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规定了俄国无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党建思想与列宁建党学说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依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并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列宁思想建党的学说是毛泽东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的先导;毛泽东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是对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世界性的革命。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在开始他的革命活动时,就具有世界革命思想。列宁在1894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为俄国工人阶级规定的战略是“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引导俄国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并排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①列宁所讲的俄国无产阶级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并排地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内容是国际性②的这一思想相一致的,是其继承和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中,世界革命的思想都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探讨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与共产国际前期策略的关系,不能仅从一般理论上而应该从实践的角度着眼,把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思想作一比较,看看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对共产国际策略的制定以及前者的转变对后者的转变产生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共产国际的帮助对这次合作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共产国际东方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实现国共合作的战略性决策,主要是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制定的。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思想和干部等方面的帮助,并提出了建党原则和建党要求、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前途、革命战略和斗争策略等方面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和帮助对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按照布尔什维克党的样板建党、制订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起到了重要作用.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及后来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存在领导方式、组织纪律以及联合对象的确立等方面存在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学说史大体可以分为十一个阶段。(一)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方针的探索和国共合作策略的确定(1921年--1924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明确地提出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目标。但当时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革命步骤和策略问题并不清楚。根据列宁的关于殖民地革命学说和建党初期的实践经验,在共产国际具体帮助下,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苑申成 《天中学刊》2003,18(1):81-83
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思想和干部等方面的帮助,并提出了建党原则和建党要求、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前途、革命战略和斗争策略等方面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和帮助对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按照布尔什维克党的样板建党、制订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起到了重要作用,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及后来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存在领导方式、组织纪律以及联合对象的确立等方面存在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列宁一直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在俄共(布)党成为执政党后。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风建设的思想:要克服和反对官僚主义;要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要清正廉洁。反对腐败。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自成立以后,其对华政策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人决定的,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继续攫取利益。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从而确定了中国革命的联合对象。  相似文献   

17.
在共产国际“第三时期”问题上,布哈林与斯大林的观点有根本分歧。斯大林认为,第三时期是资本主义稳定趋于瓦解,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资本主义走向崩溃的时期。布哈林认为,第三时期资本主义仍在稳定发展且有了新的特点。稳定虽不排除危机,但稳定过程的瓦解并不是生产力停滞、资本主义直接崩溃的结果,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各种矛盾加剧的结果;资本主义稳定决定了世界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世界革命重心巳转向东方,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将主要是“外部矛盾”的结果;第三时期共产国际的斗争策略不应是发动世界革命,而应是反对法西斯主义危险,为此要继续执行发展广泛统一战线的方针。布哈林的观点发展了列宁关于共产国际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才问题的思想观点。人才问题对苏维埃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等都离不开大批的优秀人才;俄共(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伟大实践,他们在充分利用旧社会遗留的人才、大力培养和造就人民群众自己的人才、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优秀人才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目前,围绕着共产国际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形式是否正确这一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一)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马林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1921年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马林到达上海。任务是考察东方各国运动情况,设法与它们建立联系,并调查是否有希望和可能建立共产国际远东局。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同年7月23日至31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和俄共(布)利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条件,为发展先进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