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来宾们,这里是马浩与丁蕾的婚礼现场,同时也是第77届‘马·丁奥斯卡颁奖晚会’……”随着一段奥斯卡颁奖音乐响起,此时,漂亮的女主持人站在铺满红地毯的舞台上,高声宣布:“下面,我们颁发的是‘最佳证婚人、‘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男女主角’奖……”接着,她分别将奖项颁给了伴郎、伴娘、新郎和新娘。而颁发“最佳男女主角”奖时,台下的“粉丝”们手举宣传画和荧光棒,齐声高喊着新郎和新娘的名字,并配合台上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大声呐喊、欢呼、献花……  相似文献   

2.
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浙江丽水游玩,我们参加了一场畲族婚礼。畲族导游穿着一身漂亮的民族服装,脚踩一双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子,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花朵。导游从游客中挑出来几个叔叔,让他们分别扮演新郎、伴郎、大红衣服,伴郎穿着蓝色马甲,大娘舅穿着金光灿灿的马甲,我的老爸就是大娘舅之一。角色选好,我们就去迎接新娘子,出发啦!  相似文献   

3.
风俗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俗。有的风俗离奇古怪 ,让人难以置信 ;有的风俗妙趣横生 ,让人忍俊不禁 ;有的风俗合情合理 ,使人容易接受。总而言之 ,风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和历史 ,值得去了解 ,去体会。就以结婚为例吧。中国有的少数民族的新人结婚时 ,有哭嫁的风俗。新娘在出嫁时 ,哭得越厉害越吉祥 ,也预示着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有时旁边还请些专门陪哭的小姐妹。还有的少数民族 ,有“抢婚”的风俗。由新郎带领几名精壮的同伴 ,把途中的新娘“抢”回家中。有时 ,新郎别出心裁 ,换下预先准备的打扮 ,使新娘始料不及 ,以为真的遇到匪…  相似文献   

4.
山哈     
“水连云来云连天,畲家唱歌几千年……”有人又开始唱起了畲歌,悠扬淳厚的声音一圈圈荡漾开去。如果你在这里听到此起彼伏的歌声,这不足为奇,绵延的歌声从未在我们的生活里间断。畲歌对唱,即兴编撰,是我们交流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湘西民间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特有的、神奇的民俗风情画卷.文章主要将故事中描绘的宗教信仰风俗、民间制约风俗、婚嫁丧葬风俗、传说山歌风俗、传统节日风俗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接新娘     
大年初二,我小婆家坐满了老老少少的客人,一派热闹景象。小婆家有大喜事,我的小姨要结婚啦!在房间里,小姨在伴娘的精心打扮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华丽的纱裙衬上乌黑的亮发,再配上红艳艳的玫瑰和彩色的粉妆,把原本美丽的小姨装扮得像仙女下凡一样。“快、快……新郎来了,女儿准备好,把大门关紧!”小公公那急促而又兴奋的喊声惊动了大家。大门关上了,伴娘把小姨拉进内房,也关上房门。我和妹妹、哥哥站在大门口,把守第一关,客人们把守第二关———内房门。“噔、噔……”随着脚步声,新郎和伴郎们捧着鲜花上了楼。“开门哪,新娘子快出来呀!”伴…  相似文献   

7.
唐人婚嫁,候新妇至,众人拥门塞巷,索要酒食钱财,至车不得行,称为“障车”。障车者可分为新娘的娘家人和新郎、新娘家以外的其他人.在障车的同时,障车者还要朗诵一篇障车文(词),与障车的目的相一致,其内容主要是:一为表示祝福,二为索要钱物.从形式来看,唐代婚俗中的障车当源于北朝胡人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加州,格鲁斯基先生(33岁)和韦德小姐(28岁)在电脑网络上谈情成功,举行了全球第一次的电脑网络婚礼。婚礼举行时,新郎、新娘、牧师都在不同的地点,通过相连的三台电脑进行。格鲁斯基先生在加州马里布市坐在他的电脑前,伴郎在他身旁。韦德小姐穿一袭丝绒礼服,在24公里外格鲁斯基的拖车活动房屋中使用一台膝上电脑。为他们主婚的伍德牧师在他的办公室中开始主持婚礼,把下列文字打入电脑:“我们今天聚在一起……”两位新人的“我  相似文献   

9.
五邑侨乡传统婚俗中,“自梳女”、“公鸡拜”以及“守切婚”和“冥婚”等,都是被扭曲的婚俗。而繁琐的婚嫁礼仪,既是古代五邑民间风俗的画卷,又是旧式盲婚哑嫁的自然形态。现代五邑侨乡的婚俗正在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五邑侨乡婚俗演变,体现了侨乡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像一面镜子,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使我们从中能看到汉代社会的风俗民情。本文主要通过焦母遣归刘兰芝,县令、太守家的求婚以及太守家的迎娶过程来透析汉代社会遣归习俗、再婚观念与迎娶礼仪等婚姻风俗。  相似文献   

11.
依托陈鹤琴“家团合作”的教育思想,近年来我们幼儿园在家团共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既继承传统的家固联系的一般方式,也组织家长会、亲子活动、家教论文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家团互动。还利用网络联系、家庭俱乐部等形式,探索家固沟通新渠道。  相似文献   

12.
敦煌扼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佛、儒、道等宗教文化在这里杂糅并存。到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婚嫁风俗既受到中原传统婚嫁礼仪的影响,又保留了西域少数民族固有的婚嫁习俗,极具地方特色。敦煌地区的婚礼文化、婚姻制度以及离婚现象对于研究我国的婚姻文化史,补充中原地区婚姻资料的不足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夏旭峰 《考试周刊》2014,(66):108-109
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畲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传承中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引导与桥梁作用,使传承人走进学校宣传与传授畲家拳;同时,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把畲家拳、畲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畲家拳传承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14.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六册《甘薯疏序》中的“耕获菑畲”,教材注释为“耕种和收获的意思”。查《辞海》,菑,指“初耕的目地”,“田一岁日菑”;畲,“开垦了三年的熟田”,“田三岁日畲”。据此,“耕获菑畲”解为“耕种生土,熟土,都有收获”,似乎要妥当些。同文,“民可无道殣”,教材注“殣”读 jin。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均作 jin,  相似文献   

15.
“畲”字来历甚古,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诗》,《易》等经书中,已有出现。《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周易》的《无妄》有“苗畲”。对“畲”字的含义,各家看法不尽相同。《尔雅》解释力“田三岁曰畲”;《说文》解释为“三岁治田也”(田垦三岁谓畲)。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则主张“田二岁曰畲”,《诗诂》也认为“田二岁为畲”。但不管二岁或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的二年或三年的田地。《周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7,(4):37-40
民国初期,在全国风俗改良的背景下,广西兴安、龙胜部分瑶族地区成立了"风俗改良会"以改良旧俗,改良内容主要涉及服饰、婚嫁礼俗以及特殊人群权益等方面。虽然这些风俗改良不够彻底,但对瑶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瑶族改良风俗是在政府的严令下由上层乡绅和士人发动,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俗,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就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礼节、习俗等。究其实质,风俗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1.显著的地域个性。风俗之所以称之为风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地域个性,不同地域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在起居、饮食、婚嫁丧葬等事宜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正所谓“十里十乡风”。2.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现在流行于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习俗,不可能是在某一特定瞬间形成的,追根溯源,定会触摸到这一习俗在不同时间段的历史演变,这其中虽有变更,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只有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后,风俗才能得以有顽强的生命力。3.趣与雅的完美相融性。无论是哪一种风俗,最初往往是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的体现,但随着历史的传承,它终将以文化的形式体现。因此,风俗就能够集生活之趣、文化之雅于一身,达到雅俗共赏的完美境界。4.强大的人文凝聚性。风俗由于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源远的历史特征,所以它往往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得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强有力的“领袖”。正因为有了它的召唤,才会出现超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19.
新娘是一个大商场的营业员,活泼漂亮,在家里是宝贝千金,爸妈的掌上明珠。新郎是一个私企老板的司机,家在农村,到结婚时,仍是农村户口,身份是农民,且长得白白胖胖的,绝对称不上英俊。新郎也没房子,结婚时,就住女方家。  相似文献   

20.
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婚嫁歌,流传于苗族居住区汀坪、蓬洞、高梅等地.它旋律优美,婉转动人,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突出艺术风格的风俗歌曲.这种歌曲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嫁女歌"、"贺郎歌"两大类.文章拟对婚嫁歌的起源、艺术特征及其演唱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