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称《讲话》)一文由草稿到定稿的修改过程,表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的典型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名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是高中语文教材长期以来选用的保留性篇目。教材的编写者将其编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 (议论文单元 )。关于它的体裁 ,教材的编写者在课题下的“预习提示”中指出“这是一篇悼词”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 ,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就此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文本既是一篇悼词 ,又是一篇演说词 ;第二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上述第一个结论地令人产生莫衷一是的迷惘 ,第二个结论不符合《讲话》的实际 ,很有必要讨论一番。勿庸质疑 ,《讲话》是一篇悼词 …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的悼词(也是演讲词)。这篇悼词仅用一千三百余字就把马克思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和崇高品质概括出来了,令听众深受感动。这些“感动”,除得力于词句等的运用以外,还得力于演讲中一些标点运用的特殊效果。一般来说,演讲中是不容易体现标点的作用的。但在本演讲中,对某些地方的标点用得十分俏皮,富有深意。现例谈几处。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和伟大的贡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本文通过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研究、分析,从写作背景、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论述其在当代具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关键词教学法展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教学,可以将指示代词、称谓、品质作为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并学习马克思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200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的诸多问题至今为教者们争论不休。导学该文数遍之后,一种认识便逐渐明晰起来。诚如其他学科老师对我们的揶揄:  相似文献   

7.
周扬和毛泽东都属于中国现代马克思文艺思想建构中的政治——艺术模式。这是周扬接受《讲话》的理论基础,周扬推行《讲话》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逐步神化《讲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经典演说辞。理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的含义,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恩格斯谈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9.
近日调研,随堂听了一节高一新授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释了在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即认真研读,提升理论层次,将《讲话》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理念中;做到“意在画内,言在画外”,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传统课.与当今的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如何化远为近,推陈出新?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些巧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文简称《讲话》)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简称《邹忌》)的教学体验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3.
有的教师按照“悼词”的特点,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分为“深切哀悼”、“赞颂功绩”、“事迹不朽”三个部分,这就脱离了论说文的特点。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这篇讲话,虽是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悼词,但仍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因此,我们应当从论证的角度入手,对这篇课文的层次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现将该文的论证提纲用图表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 ,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 :一个揭示现在 ,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 ,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致的悼词,内容极为丰富,现分为五个部分略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迄今,已经历了50周年。回顾半个世纪的历史,《讲话》精神,曾鼓舞了千百个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犹如灿灿的群星,在中国的新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他们的名字,也与日争辉,博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在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人中学语文教材已数十年.我们查阅了不少教参和教师的解读文章,至今仍歧见迭出。本来,根据恩格斯的讲话文本.马克思究竟首先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已说得明明白白:“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相似文献   

18.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讲话》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艺和文化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依然具有明显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正确看待《讲话》的历史地位,认清它的独特理论贡献。排斥、贬损、否定《讲话》是不正确的。我们要重新学习《讲话》精神,使它在继承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句式的魅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句式运用,堪称经典。文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于课文的句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