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圈门历史街区是扬州市老城区的核心地区之一,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民居,在整体上具有相对完整的老城街巷的传统风貌.东圈门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反映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的变革,使城市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城市风貌也随着外在因素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在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正处于不断碰撞与融合的状态,这更是对城市特色风貌的一种考验,部分民众追求城市特色风貌的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对于城市的归属感也有所下降,城市特色风貌出现了失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保证城市特色风貌的长久性,本文针对特色风貌失落和重建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有效保护城市特色风貌,提升人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一大空间,历史名城是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当前众多的历史名城在景观设计中,只是单纯强调保护历史文物及建筑,忽视了对于人文景观的设计,导致现代城市记忆大幅衰退.可以说,历史名城的景观属于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本文重点围绕怎样才能够展示出历史名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南昌市旧城区这一历史名城为例,分析了当前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原则,并重点介绍了地域文化特征下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确保地域文化能够植根于景观之中,从而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广州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个具有深厚丈化传统及岭南地方特色的亚热带城市,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影响了城市特色的建设。本文研究广州的古建筑,近代的岭南建筑、校本特色建筑,通过调查报告分析部分市民对近代建筑的了解情况,并提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因此,广州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就要注重城市特色的建设,做到保护与发展协调并举,具有空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风貌建筑是反映某地区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具有一定艺术、科学价值,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特色风貌的非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建筑是"人格利益受到公共利益制约"的特殊的私有物;现行立法以公法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存在不足;以公共地役权作为解决历史风貌建筑的权利保护与限制的方案具有合理性。我国物权法应以"物权一般法"与"物权特别法"的模式对公共地役权进行构建,并在"物权特别法"上对公共地役权的取得、登记、终止、补偿等问题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具有极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泉州古城区保留了唐、宋、元等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貌和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和闽南文化等多元文化特点的建筑景观界面.如何合理的开发与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使之既能保持泉州多元文化的特点,又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文脉”,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保护的具体方法、原则与对策.yh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历史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好多散布在各地城市的街区中,还有的是以成体系的建筑群落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中,这与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本论文以城市规划的视角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以下作用: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有立法保障、严格有效的执法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城市传统民居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它对于丰富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增强文化吸引力、构建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在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的保护面临许多严峻挑战.进行民居的保护,对促进当地经济、增强文化活力、创造地域特色文化景观、塑造立体化形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一个典型历史地段更新的实际工程为例,尝试利用综合的分析评价方式,解析空间与人,空间与社会,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并结合不同的设计手法,使得城市空间、历史建筑为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城市特色的营造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阐述了重视这二者关系在城市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传统民居保护利用中的功能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传统民居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它对于丰富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增强文化吸引力、构建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的保护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城市传统民居的价值、保护现状和困境等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几种功能置换来实现城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地域化城市印象能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景观,但是,近20年来我国的城市印象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性特征,让人难以记忆。根据我国城市印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青岛城市建设景观为范例,阐明城市地域化情况下,应该挖掘城市建筑历史文化,搞好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推动当代城市经典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10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青岛是历史最年轻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青岛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化内涵。青岛的文物和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文化遗迹的严重破坏。鉴此,应在全面落实《文物法》的基础上,提高名城保护意识,扩大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和历史建筑数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专家作用,健全和完善名城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传统街区色彩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其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荣巷作为无锡市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之一,其街区色彩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和美学表现,同时也暴露出了用色不统一、色彩混乱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予以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4.
作为商业文化核心,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流失。以宜宾为例,在分析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宜宾文化旅游特色定位应该立足于城区四大主题文化,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旅游的立体打造的思路及举措。  相似文献   

15.
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演替和明代城市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西周宋国都城为内外城布局,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为宫殿区,西城为作坊区和居民区。汉代梁国睢阳城大致沿袭西周战国宋国城之旧,北魏时期睢阳城有故城和今城之分。故城(秦汉睢阳城),唐代为宋州城之“南城”,宋代位于应天府郭城中,明睢阳旧城南面,弘治中沦于水。明睢阳旧城与考古之睢阳城非一城,应为在考古之睢阳城基础上向北推移一里左右之城。考古之睢阳城,即金元睢阳城,当为唐宋州城中“北二城”之一城,可追溯到北魏之今城。明睢阳旧城功能齐全,弘治十五年黄河水患损毁旧城全部建筑,迫于城北高地另筑新城(今商丘古城)。新城的修筑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嘉靖三十七年才将商丘城池修缮完毕,才初步奠定今商丘古城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景观。  相似文献   

16.
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需要打造全新城市消费功能。目前青岛市存在外来消费吸引不足、新零售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青岛市通过聚焦开放、时尚与国际化,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与国际时尚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同步发展等举措强化优势;聚焦品牌与国际标准,提升青岛消费能级,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等途径补齐短板;聚焦服务与管理,全面提升青岛消费环境的国际化水平等手段提升环境;聚焦支持和配套,完善和提高青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保障水平等措施完善政策,促进青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青岛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优势。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本乡本土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原生态文化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北部,李村大集、够级扑克等等,都代表了青岛人的创造精神,给青岛这座城市注入了古老而又时尚的文化元素,成为青岛引以为傲的民俗文化品牌。弘扬民俗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青岛市具有领先一步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青岛市应当在立足本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地方特色,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日企持续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日企的发展增加了税收,推动了日语等相关人才的集聚与培养,还改变了青岛的城市空间,引发青岛社会人群分异,拓展了青岛的经济圈。政府要积极吸引大型高技术日企、高端服务业日企到青岛发展,把日企的发展纳入总体规划之中,使其成为参与青岛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载,东汉洛阳城是充分借鉴了儒家都城营造思想建立起来的。通过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认定东汉洛阳城参考了《考工记》的营国思想。东汉间人将明堂、辟雍、灵台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即意味着东汉政治文化对礼乐教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