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企业界与学生们的需要。文章以A大学与B学院为例,发现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出发点、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由此,作者提出了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通识课程内容;改革现有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问题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日本在二战后经过长达7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通识教育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已被内化认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借鉴二战后日本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经验和教训,我国需要从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运营组织机构、整合全校师资力量进行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施全面深入的课程设计等采取创新性措施,以推进具备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这一本质特性。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美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和性质的分析,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比较显示,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要重视并借鉴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较之通识教育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也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的差异,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但不同高等医学院校间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模式具有共性。基于分析,本文认为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模式由三部分构成:支持通识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外围环境;确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制度规则;构建并实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但通识教育在我国综合大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应该发展通识教育仍然是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管理机构的横向比较,试图找出我国通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沿革不同,课程体系有别,通识教育课程宗旨、设置内容和实施方式既有一定共性,又有一定个性。比较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促进内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与大学各方面的发展。文章以哲学的视角,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历史溯源着手,阐述二者的多维度内涵,揭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依存关系以及有机融合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日本大学教养部为载体的日本通识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重大改革,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通识教育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巨大学术效应。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确立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改革现行学科设置,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其途径是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同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作为教育理念,三者虽然在哲学基础和出发点上不同,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和目标上却有着可贯通之处。可以说,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则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1],也是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的目标指向。一定意义上讲,提倡人文教育也就是在提倡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