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方的红山诸文化中,野猪崇拜一脉相承,兴隆洼文化有整猪随葬和猪首石塑龙,赵宝沟文化出土了带野猪纹饰的陶尊,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是野猪与蛇的组合,夏家店下层文化则发现大型石雕猪首。另外,红山先民由野猪崇拜引发了猪龙崇拜。这些考古发现显示在中国北方古文化中,野猪崇拜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有序的,其中蕴涵着原始先民对野猪与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野猪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2.
龙王信仰作为一种神灵信仰在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龙的信仰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据一些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先民们将"龙"作为图腾进行信仰和崇拜。古代人民经常利用"龙"的形象来为自身服务,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随着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影响,"龙王"形象得以从原始图腾崇拜中脱颖而出,并被赋予了无可比拟的神威,成为许多人精神上的寄托。因而龙王信仰在社会各阶层中渐渐流传开来,龙王信仰亦成为中国信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龙崇拜现象,隋唐以后佛教龙文化与本土龙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龙崇拜现象。宋代是龙崇拜的兴盛时期,《夷坚志》中关于龙的记载多达200余处,涉及龙的形象等内容。对《夷坚志》中龙的多层含义的分析,可以窥见宋人对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从龙舟、舞龙等风俗民俗活动,到与"龙"相关的装饰、服饰、习俗,再到与"龙"有关的各式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文物古迹,可以说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比比皆是。中国人对龙的这种执着的图腾崇拜,最初受原始崇拜和后期社会习俗演变的影响很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崇拜还是受其内在无意识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和原型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龙文化和龙图腾的发展过程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密不可分,中国人的很多无意识心理原型,都可以通过对龙的图腾崇拜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白族的水神文化融合了外来龙文化,逐渐形成了白族龙文化,集中表现为对龙的崇拜。白族的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主要是祭龙和龙本主崇拜。在白族龙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崇龙意识寄托着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龙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至今仍焕发着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1987年濮阳市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这是我国出土的关于龙的最具价值、距今较早的考古资料,濮阳因此被称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但濮阳龙文化的传播还相对薄弱,龙文化元素尚未充分融入濮阳城市形象,可尝试利用戏曲、话剧、小剧场戏剧以及杂技剧等多种戏剧形式传播濮阳龙文化,使濮阳龙文化为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以来,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8.
<正>王英芝在其论文《印度佛教中的龙文化》中指出,印度佛教中,那伽(梵语作Nāga)被视为龙经历了一个过程。古代印度人并没有关于龙的观念,印度佛教出现"龙"的观念应源于中国龙崇拜,印度人对其进行了再创造,而在再创造之前的龙形物种便是Nāga。  相似文献   

9.
谈龙     
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在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  相似文献   

10.
龙的原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而龙崇拜的内涵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民族自身奋起的向往。这是龙的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主体精神的本质,与《周易》取龙为象所阐述的"与时偕行"的哲学思想可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布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从施甸县布朗族关于"木老元"的传说,"祭龙""龙井""接五龙水"的习俗和滇西地区"九隆神话"的相关性,以及中国人的"龙"崇拜,可以看到一个滇西边疆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在少数民族中布朗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12.
贤德与妖魅     
我老家处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带上,出土的文化遗存最著名的除了玉猪龙,就是女神庙了。庙里的女神塑像裸露着身体,丰乳、肥臀、大腹便便,是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心中的偶像——那时候,人们崇拜生殖。生殖崇拜程度不同一直延续着——好女人是一定要延续香火的。在男人休妻的"七出"中,有一条就是不能生育,则"出"!而能生好多孩子的女人,则受到追捧,人们用繁殖力强的螽斯(蝈蝈)来鼓励她们:"螽斯羽,诜诜兮。宜尔  相似文献   

13.
<正>1987年,距今64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虎"蚌图惊世出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龙年。期间,围绕这一重大发现展开了一系列不断深化的龙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4次全国性龙文化研讨会,其中有1次"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是在上海召开的,其他3次都是在濮阳召开的。历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都以"龙"为主题,对濮阳市进行文化定位和文化产业展望,期盼龙文化研究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互为推进。一、中华第一龙,无愧第一  相似文献   

14.
龙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一直传承的精神图腾,龙从产生、发展到完全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文解字》释"龙"有"春分而登天"之说;《易经·乾卦》中也有"飞龙在天"之说。那么龙飞于天在何时?通过分析龙崇拜与少昊氏时期鸟崇拜的关联,探求"飞龙在天"生成的基本时间。  相似文献   

15.
"龙星左角"就是天田星。"龙星"现而农祥。龙星又称灵星,从西汉到三国,地方上一直保持着对"龙星左角"的崇拜。走马楼吴简中有关牛生长简牍的记载,均以"牛左角"为标准,而不见一条"牛右角"的记载。走马楼吴简中的"牛左角"的记载或与"龙星左角"有关,是对"龙星左角"的信仰和崇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7.
黄晓玲 《考试周刊》2008,(1):185-186
从字形上看,我们发现"九"与"龙"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龙的图腾也必然会使人们对"九"产生一种崇拜,再加上阴阳家将"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它又和"久"谐音,使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于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一种独特的"九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