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面对内外局势和实力强弱的变化,永顺土司彭氏家族在不同的政治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了不同的婚姻对象,与其周围的土司家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婚姻集团,建构了自己的权力网络,巩固了永顺土司在地方社会的权力,实现了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永顺土司这种独特的联姻方式及其变化,大多散记在碑刻、家谱等民间文献中,通过对该类文献的利用与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永顺土司是中国西南土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剖析老司城遗址所体现的永顺土司居住文化,以及对老司城珍贵文化遗产的考察,发现老司城的居住建筑和地下墓葬均体现出尊重自然生态、富有地域特色和充实的文化内涵。从居住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文化认同价值可以看出老司城是一个承载着珍贵文化遗产价值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元代广西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职衔,官皆世袭,整个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土官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这是元代王朝中央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在继承历代王朝尤其是唐宋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统治方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元代桂西土司机构的建置及其规范化,是元代广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元代王朝中央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较之前代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4.
明嘉靖初年,芒部土府因嫡庶争袭仇杀而被改土归流,但不久便革流返土。万历年间,镇雄土府因水西安尧臣冒袭土知府引发黔蜀纷争,在安尧臣归水西后,明廷亦有针对镇雄府的改流之议,但终未施行。通过明廷对芒部(镇雄)两次土知府承袭纷争的处置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改土归流并非明廷一厢情愿之事,而是受到周边土司态度、土司重视血脉传承、土司地区险恶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风俗民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也正因此,明廷在土司改流问题上的态度愈加慎重和务实。  相似文献   

5.
明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设置永定、永顺长官司以及永顺副长官司,隶属庆远府并由宜山县承审,是英明的政治决策;作为政治管理的载体,所划出三土司民族政区地理,也是科学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明朝西南地区驿递管理制度有诸多特殊之处,省级驿传管理机构与全国一样,都是由按察司副使负责,但四川曾有过多次变化。在驿站的管理上,西南三省既有由府、州、县管理的情况,也有由军卫、土司、巡检司管理的,或指定官员代管的情况,土司管理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云南还有土官与流官共同管理的情形。驿站主要有驿丞、驿吏、夫等人员,西南三省的驿站人员亦比较复杂,如驿丞,就既有流官,亦有世袭土官,有流官与土官共同管理,也有不设驿丞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播州土司制度始于元代,完备于明初,终结于明末万历二十八年。勾勒、梳理播州土司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历史作用,无疑有助于黔北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播州土司以其统治时间长、领辖范围广、势力强大而著称西南.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播州土司杨氏所进行的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从而使播州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长期保持良性互动.其文化建设主要包括重金延聘名师,传播汉族文化;开科取士入播,士子进身有望;遣子弟入太学,培养大小土司;土司承袭子孙,必须读书习礼;创建土司官学,扩大教育对象.其对外交流主要包括朝贡——礼尚往来,互动深化;征调——饱含三种情怀,忠君爱国民族.  相似文献   

9.
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有许多丰富而精美的土司文化遗存,如衙署建筑、各类遗址、墓葬及相关遗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是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土司文化研究、重构土司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承明制,在广西仍分设土司,鄂尔泰在雍正四年奏称“广西土府、州、县、峒、寨等司五十余员,分隶南宁、太平、思恩、庆远四府.”①这些土官土目是宋代狄青征侬智高时和明代王守仁征田州时所留设的,分布在广西的西南、西北和西部一带,尤以在靠近越南的太平府的西南一隅最为集中,这里主要是壮族聚居的地方.土官土目享有世袭特权.清雍正二年谕四川、陕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抚提镇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②.雍正的这番话,充分揭露了土司历来的苛(佥欠)不法,简直成了土皇帝.清入关初,西南云贵土司  相似文献   

11.
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囤联合组成土司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高潮。就2013年来看,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土司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二是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经典著作研究,三是中国土司制度研究,四是改土归流研究,五是中国土司文化研究,六是土司遗址申遗地研究。七是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区域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构建"土司学"奠定一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为土司文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这里,主要评述后三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播州土司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其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也与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有联系。唐末杨氏领播,文教寂灭无闻,直到南宋初杨氏十一世土官杨选开始择师礼贤,注重文教,土司教育才开始了它的进程,这对促进播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播州土司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有其文化原因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囤联合组成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就2013年来看,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其一是"土司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其二是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经典著作研究;其三是中国土司制度研究;其四是改土归流研究;其五是中国土司文化研究;其六是土司遗址申遗地研究;其七是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区域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构建"土司学"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而且为土司文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但在研究视角、话语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史料整理、学术专著、团队合作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研究中予以改进。这里,主要评述前四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囤3处土司遗址于2015年7月4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高潮。就2015年来看,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土司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其二是中国土司制度研究;其三是改土归流研究;其四是中国土司文化研究;其五是中国土司个案研究;其六是土司遗址申遗地研究;其七是土司人物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构建"土司学"奠定了一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为土司文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但在研究视角、话语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史料整理、学术专著、团队合作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改进。这里主要评述后4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对今后的学术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山学院学报》2014,(1):41-46
明中期开始,云南土司袭职出现混乱,不少土司无法正常袭职,造成诸多恶劣影响,包括地方纷乱、土司土官叛乱、地方离心力加强,甚至影响到近代中缅划界等。影响土司正常袭职的主要因素是吏治腐败和土司纳粟袭职政策,其中吏治又包括官吏贪腐、积重难返及沐氏与三司矛盾等。各种因素共同使土司承担大量负担,影响土司正常袭职,而其长期性又使土司产生了离心倾向,甚至威胁到王朝边境的稳定,并造成近代以来中国西南疆土大量丧失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省溪、提溪土司始自元初思州宣慰司下设的两个长官司,至明王朝在永乐十一年(1413)对思州田氏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后在铜仁府下仍设其司。从元朝始设土司到清光绪年间废除止,省溪、提溪土司约有600年历史,其治所范围分别在今贵州省江口县北、西。土司的设置与沿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在分析思州省溪、提溪土司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德初年,川陕地区流民纷纷起事。酉阳土司与石硅土司受命协助明朝军队镇压流民暴动。从时任四川巡抚林俊的奏疏中可以看出酉阳土兵与石硅土兵震乱战争中表现英勇,多次承担攻坚任务,为明朝获得最终胜利与川东地区社会秩序的恢复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8.
黑顺 《考试周刊》2012,(28):196-196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少数民族中曾普遍实施土司制度,清代在西南地区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湟水流域的土司制度却依旧存在。因此,研究清政府对湟水流域土司制度的改革措施,对了解土司制度自身的发展和弊端,以及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方式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山司志》是全国遗留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志代表作,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今仅存的一部司所志善本,是研究白山土巡检司统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土巡检司统治极具重要参佐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对《白山司志》的主要内容、编修背景及其版本收藏状况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古文献的保存与传布,亦可为学者从事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扩大资料来源,还可为文献学者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必要的门径与章法。  相似文献   

20.
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高士荣明朝沿袭元代的土官制度,据《明史》卷310《土司传》记载:“迨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朱元障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对元代所封的土官,采取“多授原官”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