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2.
侗歌活动是侗族民俗的重要内容。侗歌中的叙事歌对侗族的历史文化起到记叙和传递作用。侗歌活动成为侗族社会生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起到民族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4.
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侗族大歌不仅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道德价值观的传递等社会维系功能,同时对个人发展方面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侗族大歌的研究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黔东南州委决定出版一本《侗族大歌》.我们很乐意接受撰写这本书的导读文章.侗族大歌是世界东方民间的和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黔东南出版《侗族大歌》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我们从族群、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了解读,以便帮助人们对《侗族大歌》专集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民族都“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侗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富有积极进取精神、创造有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他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构成了本民族共同文化上的艺术特色。数之不尽的山歌、史诗般的叙事大歌、悲壮而优美的琵琶歌、绚丽多姿的侗戏,无一不是侗族人民智慧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传统文化中,风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宣泄、接纳、交流、团结等功能,并作用于生产生活与人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其源于生活,发于情感,反映着侗族社会淳朴的乡俗与和谐的景状,成了学界较为重视的研究资源。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滥觞,侗族风俗歌的生存环境与传承前景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背景下,在整理和研究侗族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寻析其传承、保护之策略就显得重要而又迫切。  相似文献   

9.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侗歌的起源及其形式类别 ,着重论述了侗歌中的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的主要特征、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为了解、研究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 ,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是该民族的主要文化符号。音乐、舞蹈和建筑在文化承传和推广上具有时空局限性,某些文化因素极易在后现代语境中流失。侗族诗人杨林的诗集《侗族大歌》收录了600多行的同名长诗和表现侗族生活的多组短诗,向读者呈现了一部整体性的侗族文明史,也将建筑和音乐元素融入,从而使侗族文化进入现代诗写,不仅完成了侗文化的文字转换,也使之进入了现代传媒语境,对侗族文化的现代承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春霞 《学子》2013,(5):159-160
侗族大歌被世界知名人士称为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还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据调查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分别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戏曲大歌、叙事歌谣、礼俗大歌、儿童大歌等类型。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不需要人指挥,也不需要伴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同样侗族大歌也是一种无文字传承歌声,都是通过祖辈们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父辈、父辈在传唱到下一辈人。这足以说明侗族歌谣一直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本论文试图对侗族大歌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还应当兼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使命。对于无文字状态下的民族,它们的民族文化常以口传为主要方式;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音乐在侗族村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理当纳入侗族地区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  相似文献   

16.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侗族大歌、魅力侗寨、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而侗族大歌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力量,侗族大歌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之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边远山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由于聚居区远离大中城市,交通闭塞,社会发展缓慢,许多古朴纯正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保存,侗族大歌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贵州黎平县岩洞镇是侗族聚居的地区,全镇辖10个行政村,是侗族大歌发源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该镇建立为侗族大歌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音乐课堂,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黔东南州侗族音乐教学的回顾,从侗族大歌保护的政策性,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对侗族大歌进入课堂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