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于美词作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由于其生活阅历和情感阅历的不断丰富,其词也呈现逐渐变化的趋势。茅于美300多首词作从她17岁到64岁,把词人大半生颠簸流离中的心境一一说来,几乎算得上她的自传了。尤其她的早期词,写得芳菲凄妍,幽微悱恻,情感内涵丰富饱满。本文专论述其愁情。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根据其生活和创作历程,辛弃疾的愁情主题的词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仕宦稳定的20年(1162-1181);二是42岁以后,罢官不定的25年(1182-1207)。纵观辛弃疾的词作,他一生词作愁情的主题的特征是“闲愁”,一种与众不同、意味独特的“闲愁”。一、辛弃疾词作“愁情”主题的内涵仕宦时期,辛弃疾的“闲愁”,是以悲叹…  相似文献   

4.
吴藻是嘉道年问一位气质卓越、作风豪迈的女词人.本文通过分析其词作中"愁"的内涵,来感受词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少妇时期,丈夫赵明诚在新婚不久就负笈远游,重阳佳节又至,李清照写此词以表离别之愁,相思之苦.<武陵春>写于南渡之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因病离去,过着颠沛流离孤苦的生活.作此词时,易安已经53岁,半生的孤苦无依,让词人愁绪满腹,这种家国之恨已不是能用简简单单的"愁"字能够概括的了.  相似文献   

7.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中国古典词作中的名篇,更是高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高中生具备感受词作美感的能力,但欠缺一定的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应当联系作者的经历,用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词作中的"愁",同时分析词作"化虚为实"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领会词作深广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羽 《教学随笔》2016,(7):151-152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词作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委婉细腻表达情感,词风忧愁沉郁,凄婉悲凉。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龙吟:郑板桥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他创作的《道情十首》几经增改,不仅在当时被很多人传唱,而且一直影响至今。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郑板桥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身边聚集着一批诗书画全能的文化人,郑板桥的创作得到了滋养,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一讲,我们一同来品味郑板桥著名的《道情十首》。"道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原本用来演唱道教故事,因而内容多是宣扬消极避世。它以唱为主,伴以独白,也有完全演唱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街头艺术。在南方,"道情"还有个别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词作和自身的经历紧密相连,其涉酒词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词的特点。通过对辛弃疾涉酒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内涵、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辛词大量用"酒"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作者复国壮志难酬的深沉情怀。  相似文献   

12.
在陆游现存的143首完整的词作当中,"花间体"的侧艳之词就有20首,数量并不算少。本文将这20首词细分为妓情词、闺情词、弃妇词和宫怨词四类,进而论述它们的艺术特色,最后简要阐明了在陆游的词作中出现艳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曲惠勤 《学语文》2013,(6):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见卷首),二词都是李清照词乃至宋词中的杰作.其共同点是以写愁动人,但描写重心和具体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差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生离之愁、闲愁、有限之愁。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此时,李清照已经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夫妻分居,离愁满怀。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叹赏,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相似文献   

14.
《元词六十首选评》系月人从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下册《全金元词·元词》所收212家3721首词作中选出25家ss首词作,少则仅录1首,多则录其13首,另选无名氏词作5首共60首编定,并逐一评点,以期有一略微象样之元词选本传世。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 (人教社新版 )选入了李清照的两首词 ,这两首词都是以写“愁”为主题的 ,但同是写“愁” ,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首是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闺愁 ,一首是表达国破家亡之恨的悲愁。从创作时间上看 ,一首是作者前期的作品 ,一首是后期的作品 ,从写“愁”的不同 ,可以看出李清照词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 ,在我国文学史上 ,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 ,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作以一一二七年赵宋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词人主要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和女性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 ,抒发真…  相似文献   

16.
《元词六十首选评》系月人从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下册《全金元词·元词》所收212家3721首词作中选出25家55首词作,并逐一评点,少则仅录1首,多则录其13首.另选无名氏词作5首共60首编定,以期有一略微象样之元词选本传世。  相似文献   

17.
《元词六十首选评》系月人从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下册《全金元词·元词》所收212家3721首词作中选出25家55首词作.少则仅录1首。多则录其13首,另选无名氏词作5首共60首编定,并逐一评点,以期有一略微象样之元词选本传世。  相似文献   

18.
说明郑燮,字克柔,一字理庵,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做过范县、朝城、潍县令。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年是郑板桥诞生290周年,笔者整理了他的三种作品,拟陆续发表,以示纪念。(一)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印的《郑板桥集·补遗》,载《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曾见过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从作者跋语看出,这廿四首竹枝词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稿本。这廿四首竹枝词,有的是四十首中所看到的。两种竹枝词文字歧异不少,排列次序也不尽相同。《板桥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将廿四首与四十首两种竹枝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郑板桥改诗的“一片苦心”。(二)日本藏《郑板桥手批余稿》所谓“手批余稿”,即判词。是将郑板桥做县令时审案所写的判词条,黏贴成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李一氓先生等均收藏郑板桥判词册,已发表。《郑板桥手批余稿》载于日本杂志,中国不易见到,有机会时当予以发表。(三)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郑板桥集·补遗》不载楹联。我和友人从墨迹、拓片、照片、影印本以及书籍记载、口头传说等方面,收集到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这些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板桥的生活、思想、交游等情况,不能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现先发表此篇。1983年,卞孝萱于北京。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这既与那个时代词人的气质有关,也与词的体式和传统有关.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是唐宋愁情词的三大主题.这些词作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共鸣效应外,还主要在于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乐坛地位的逐步确立,其身后的黄金拍档——词作者方文山的非凡词作才华也透过《爱在西元前》《青花瓷》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得到越来越多的听众和业界人士的肯定与推崇。他的词作与周杰伦的音乐创作珠联璧合,以浓郁的古典东方情愫和绚丽多变的画面影像感在空泛靡靡之风的流行音乐词坛独树一帜,开启了华语音乐词作的全新境界,引发了一场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的词坛变革,他甚至被誉为当今华语流行乐坛第一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