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具体解释了人的现实性及其本质,将一般意义上的人现实化,注重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的作用,将个人置于整个社会环境当中去定义。马克思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具体解释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不仅是处理道德问题的理论依据,而且是全面提升公民素质的价值追求,对于新时期我国道德体系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前不久,报载珠海等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效应,赞同者认为:重奖与贡献挂勾是按劳分配,取之无愧。异议者感叹:鸟儿的翘膀系上黄金,焉能飞得高远!显然,这场重奖应该与否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与冲撞。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对于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重要的。那么,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相一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也有着显著的理论特色。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富有革命性、阶级性的培养“四有”新人的道德建设目标和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二、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核心,具有历史性和科学性。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对道德与物质利益、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奉献与享受的关系作了历史而辩证的科学解答。三、“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邓小平适应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点构筑其道德观,实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邓小平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列宁主张一方面发扬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一方面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但没有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但他更倾向于精神鼓励。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既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道德价值,又把物质利益原则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杨黎 《唐山学院学报》2024,(1):27-33+4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蕴含客观的道德观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凯·尼尔森以“正义之争”为问题导向,提出其背后更为基础性的道德伦理问题,他在驳斥马克思主义反道德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辨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指出马克思在讨论道德与意识形态两者关系时,选用了道德社会学层面,而非道德哲学维度。凯·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道德观解决了反道德主义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兼容道德的争议性难题,但是他从语境主义而非哲学意义的角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所形成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难以达到对反道德主义的根本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新长征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里仅就这方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同志们一道讨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它与法律不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维持这种行为规范。它以一定的善恶观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和一切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剥削阶级道德是相对立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以个人主义为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道德观,这种道德观的信条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反过来,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又和资产阶级法律一起去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道德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继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以消灭私有制并创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为目的的无产阶级道德,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以团结一切劳动人民,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新型道德观,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土壤,生成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就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让我们传统思想的精华重放异彩,真正构建出中国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试用辨证的观点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其对当代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影响,以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作用的重视,更好地提高我们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8.
社会如何对个人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传统中国社会许多道德文化无疑对现实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个人道德品质教育、人伦关系道德观教育以及有关整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社会化的传统取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社会或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社会或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论战中,史蒂文·卢克斯独辟蹊径,提出应该区分法权的道德和解放的道德,并且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是法权的道德,赞成的是解放的道德,两者并不矛盾;卢克斯还进一步提出,如果在实践中拒斥法权的道德,就会使解放的道德缺乏现实可行性而成为空想。卢克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二维阐释很有启发意义,促使学界要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开展多维度研究,但他没有准确把握法权的道德和解放的道德的内涵及其逻辑关联,人为地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也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理论困境中,而这一问题只有在唯物史观视角下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涵和实质才能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2.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师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社会大众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了,而一些教育理论界人士却大声疾呼不要给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传统教师道德观没有区分教师道德的两个维度:社会大众针对职业伦理,而教育理论界针对个人道德。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使得人们对教师道德的评价越来越忽视个人道德维度。由于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所以教师道德评价的个人道德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评价不仅要认真考虑职业伦理维度,更要关注个人道德维度及其与职业伦理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应当重视社会大环境建设,也要对大学生成长小环境道德建设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小环境中如班级、宿舍、社团的道德文化尚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A4):32-3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对利的过分追求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平日益下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中西义利观的比较,分析二者的优缺点,旨在为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提出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决定着他们对产品的分配不同,即他们的物质利益不同。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客观动因。承认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意味着肯定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物质利益原则是一个与生产关系概念紧密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如何对个人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传统中国社会许多道德化无疑对现实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从个人道德品质教育,人伦关系道德观教育以及有关整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社会化的传统取向。  相似文献   

17.
“义利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论题。义利关系问题,涉及到人们在功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感性欲望与道德理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这些问题任何社会都存在,具有普遍意义。在当今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义利关系问题又一次不可迴避地摆在人们面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当今社会似乎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处境: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要利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个人欲望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私欲泛滥,唯利是图、贪污…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积极发展了孔孟儒学关于“仁爱”、宋明理学“心忧天下”的传统伦理思想道德,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群体主义道德观,阐述了为什么要倡导群体主义,群体主义道德观有哪些道德实践上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根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迎春 《天中学刊》2011,26(4):16-19
物质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当今学术界对物质利益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物质利益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是辩证运动的关系。学界对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还区分了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实质,揭示了马克思的物质利益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学界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疏漏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 ,人们的道德生活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的集体主义道德该如何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理论和实践同时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回答。一、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审视各种利益关系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竞争性原则、求利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等。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 ,而利益的获得离不开道德准则为其创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