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情结》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之“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一篇文章,属加“女”自读课文。这是现代作家、电影艺术家柯灵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题很明确,学生很容易把握。而且文章的脉络清晰,作者先介绍什么是乡土情结,接着谈乡土情结的南来,最后赋予乡土情结新时代的内涵。这一点学生结合我们学校发的《学海导航》则可把握。  相似文献   

2.
谈到散文时,常常有文眼之说。所谓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语句。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五篇散文中,《绿》、《荷塘月色》、《蒲公英》、《故乡的榕树》都能找到文眼,而《灯》却找不到。《教学参考书》上回避了这一点,《语文基础训练》上说“《灯》采用象征手法,主题蕴含在全篇之中”。意思是说《灯》一文中没有表示文眼的语句。那么《灯》一文中真的没有表示文眼的语句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它借鉴影视画面的构图意识,用三幅画面描摹叙述蒲公英的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表达主旨。《蒲公英》构思的三幅画面,概括了“我”一生中的三个时期与蒲公英有关的一些生活片段,抒写了“我”不同时期的心态和体验,突现了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平以  相似文献   

4.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6.
图示难点释 复习重点明——“蒲公英”教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是一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的优秀散文。篇幅虽短,却容纳了“我”近一生的经历,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作家除了选材讲究外,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将三个片断融于一个场面的剪裁方法,笔墨经济,构思新颖。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该文结构安排理解的难度。另外文章除了用生活片断(关于蒲公英的故事)来揭示中心外,还用蒲公英本身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7.
来稿摘登     
《小麻雀》的主题《小麻雀》主要是描绘小麻雀遭受多次摧残的悲惨形象,是一篇写物的散文,因此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涉及有关人生的重大主题,这种见解显然失之偏颇。《小麻雀》尽管满篇写的是“物”,但作者却将这一“物”人格化了,作者正是透过小麻雀的不幸际遇,塑造了一个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蒲公英》是日本女作家壸井荣的优秀散文作品,仅千余字。然而作者能在这篇短文中,把“我”在童年、战时、眼前三个时期与蒲公英有关的生活片断有机地组合在同一场面中,而且使其“反战”主题极为鲜明。这除了作者构思精巧、选材得当外,无疑与她那高超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作者在这篇散文中,除了突出采用了比喻、借物喻人、赋物以情等艺术方法外,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下面就作品中的两处对比写法进行简要地分析。一、作者用眼前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同自己战争年代的生活相对比。作者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一面欢快地唱着童谣,一面吹着蒲公英的茸毛,在春光弥漫  相似文献   

9.
日本现代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是一篇意蕴深邃、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自1987年选入人教社统编高中语文课本后,颇受学生喜爱。但译文似较粗疏,如文中“孩子一般的小儿子”这句话就颇为费解。何富根的《〈蒲公英〉中的误译、童谣与背景》  相似文献   

10.
对散文艺术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影》是朱自清脸炙人口的代表作,在散文中表现了父子深情、人间真爱,三毛和林非也写出了同一主题的散文。本文以这三位散文家的三篇作品为例,运用陌生化理论和莱辛《拉奥孔》中的有关现点,对散文艺术构思作了一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代女作家壶井荣的散文小品《蒲公英》与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通讯十七》都是写蒲公英的,二者有同曲异工之妙。二者的写作背景是不同的。《蒲公英》写于战后,那时的日本人民通过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普遍产生了反战思想。所以,这篇文章通过对蒲公英具体形象的描摹,表现了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平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而《通讯十七》写于1924年5月9日,作者冰心正在沙穰疗养院疗养,她的心境是平静的,对  相似文献   

12.
当初我买《张爱玲散文》实属一时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在一本作文指导书看到了一篇对一位初中生写的《张爱玲散文》的读后感的评语,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它,是很难能可贵的,有的成人都难读懂……我很不服气。我看了几篇散文后,觉得张爱玲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像《天才梦》,写得很像我小时候的事。渐渐地读下去,我还是觉察不到那篇评语里写的“是那样忧郁”。因此只读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我觉得读张爱玲的散文很闷,闷得透不过气来。不过在今年暑假,还是把它读完,总算读懂了一点点,也只能算一点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忧郁,体会…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一册《蒲公英》一文:“男孩子和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不肯让人拨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犯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一作“蒲公英”定语的动词短语中,单音方位名词“里”,只能受介词支配,构成介宾短语,不能受动词支配,构成“动词+(定语)+里”的动宾格式,如说成“看……里”、走……里”、“吹……里”等,但在“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这一短语中,“里”却是由动词“往”支配的,构成了“住……里”的错误格式,这是很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对这短语修改的方式可有两种:一是改“住”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而理解铁塔形象的内在含义则是关键,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精品.文章记叙了一群幼童在中秋之夜盼月、看月、寻月、议月的经过情景,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纯朴、聪颖美妙、可爱的特点.对于这篇散文的教学和赏读,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于一群孩子的童心童趣上,这当然是对的,因为它是本文表现的重点:但由于文本对奶奶着墨甚少,仅仅几十字而已,便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这一形象的独特作用,这无疑又是偏颇的,因此有必要对奶奶的形象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风景谈》是一篇散文。散文要通过写景或记事表现出一定的主题。本文即通过六幅“风景画”,赞美了“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进而歌颂延安军民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这一主题。理解这一主题的难点在于把握六幅画面,如何处理六幅画面是授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画面结构及其特点,从而完成对全文主旨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文学家,冯雪峰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是人们从这方面提到他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湖畔诗人”,是革命文艺理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而对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重要贡献,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本文打算通过论证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特殊贡献(兼及其他),以表明雪峰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