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2.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鲁迅出版了《呐喊》之后,继续创作。一九二六年八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了小说集《仿徨》。鲁迅自评这些作品战斗的意气冷了不少,因谓之《彷徨》。过去曾有评论说:鲁迅的创作始于《呐喊》而终于《彷徨》,暗讽鲁迅创作上的没落。其实,并非鲁迅想停止呐喊。五四运动落潮后,新文化运动营垒分化;文苑寂寞,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他因为找不到新战友而苦闷彷徨,却又未在彷徨中止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鲁迅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求索中继续战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分析研究《药》的一些文章,也多注意到这点。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小说集《呐喊》《仿徨》,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被人们誉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众多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吃人者和被吃着形象来表达的.而它们的光辉成就之一,在于所塑造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鲁迅凭借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艺术概括,创造出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传统的旧小说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意义上的新小说,是一个开世纪的伟大变革。而为后者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的《呐喊》、《仿徨》,就不能不受到历代众多评论家的重视与研究。但若从数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大量论文中扫描过去就发现,对鲁迅前期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深入且热烈,而对《呐喊》、《彷徨》的比较性研究则嫌薄弱。即使到了“比较学”兴起的1986年,人们也只是注意了“对外”的比较而忽视了鲁迅自身的比较。其实,  相似文献   

9.
对文化原质的审视,对国民灵魂的深掘,可以说是鲁迅整个创作中文化重构的心理定势。由“未庄”和“鲁镇”两个最典型的人文环境所折射出的“宋庆文化”和“鲁镇文化”,反映了鲁迅对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在超越性”的理性把握。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一切可用于再现和表现生活的意象符号都被诠释为“吃人”的文化代码。鲁迅探寻阿Q、祥林嫂等人死因的“内在结构”就在于:前者被毙于世俗势利的“未在社会”,而后者则自毙于神秘迷信的“鲁镇社会”。故从《呐喊》到《访篷》所显示的思想的深度和表现的力度也就体现为鲁迅的创作由激进的呐喊变…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1.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式上则以新颖独特的民族格式开创了一代文学的新风。《〈呐喊〉自序》,是作者就  相似文献   

12.
苗金德 《现代语文》2009,(9):102-104
我们读《呐喊·自序》,往往流于对《呐喊》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可以扩而广之,它有助于我们读懂鲁迅的人生走向和追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本源。鲁迅成为一代伟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就已初露端倪,这之后只是在垒高一个伟人的基座。因此笔者以为要认识鲁迅成为伟人的早期生活,《呐喊·自序》无疑是最好的范本,因为鲁迅本人已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伟人并终而成为伟人的。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小说中的杂文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文学园地中,现代小说和白话杂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而杂文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事业,反映了他最高的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在当今世界上,人们一提起杂文,总是把它同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尽管鲁迅自己谦虚地说,他的作品中,“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只有五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寻梦·圆梦解读《〈呐喊〉自序》童话读了《〈呐喊〉自序》,我们会觉得:在这里用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是那么贴切、精当。可以说,直到开始《呐喊》的创作,鲁迅先生都在执著地寻梦——寻求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在《呐喊》中提过:真正的猛士是不惮于殷红的鲜血与生活惨淡的悲哀的。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孤独地在莽原中奔驰,于若大的一个中国中,孤单而无回应地呐喊几声。令人敬畏的鲁迅先生总是以一股社会黑暗当局扑灭不了,反动文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四年,陈涌在《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曾指出:“和研究与表现农民的时候一样,鲁迅是在寻求解答什么力量可以解除人民的苦难这个问题来研究和表现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问题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呐喊》《彷徨》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奇光异彩。〈一〉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的牺牲品和殉葬者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与《白光》中的陈士成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默》和《谩》作为《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亲自翻译的为数不多的作品,是鲁迅留日时期借“异域的文术新宗”来改造国民灵魂所发出的一声呐喊,体现着鲁迅“为人生”的文艺思想和与其理解的文学本质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和风格一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合。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