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只小猴飞一样地奔出了白桦林,到了一棵梧桐树下才站住,喘着粗气。梧桐树上的一只小杜鹃问道:“猴哥哥,你怎么啦?”“我看到……看到……”小猴说话结结巴巴。“到底看到什么啦?慢慢说嘛。”小杜鹃笑着说。“我在白桦林里玩耍,正想爬树,突然看见浑身是毛的……”  相似文献   

2.
一颗露珠     
一个乞丐靠在树旁休息。他抬起手,正要吹去上面的灰尘时,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滴落在他的掌心。乞丐看了看手中的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相似文献   

3.
<正>一黄昏。街道旁有一棵参天的法国梧桐,周围稀稀疏疏地住着几户人家,显得寂寞而萧瑟。我放学回家会从这棵梧桐树下经过。那一天,和往常一样,一群乘凉的妇女在梧桐树下闲聊。"听说小林辍学啦!"长舌妇王姨嚷嚷道。"有这事?他不是要高考了吗?"张婶漫不经心地问。"凭他那股笨劲,还想考大学?哪那么容易呢?不如早点退学打工挣钱!"王姨挖苦道。  相似文献   

4.
某人写了个“一”字教他的幼儿。第二天正当他抹桌子时,幼儿在旁,他顺手便用湿布在桌上划了一横,问儿子这是什么字?儿子却愣着眼,不认识。“这就是我昨天教你的那个‘一’字啊!”小儿惊  相似文献   

5.
【总体阅读思考】本文以“走到一个屋子门口”到“象孩子似的得意地笑了”为主要部分。它集中地叙述潘虎从自发起义到正式投身革命的过程。阅读时,要着重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潘虎游击队初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对写潘虎有什么作用? 二、文章以什么方式来写出潘虎以往的经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文章怎样写潘虎及他所带的队伍对党的向慕和拥戴?怎样逐步展现潘虎的思想变化过程?从潘虎及他领导的队伍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班主任,难免会遇到一些常犯错误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枯燥的说服教育收效不大,有时他们还会口服心不服。有一次,课堂上我批评了一位带头捣蛋的学生几句,他有些不太服气,嘴里竟还嘟囔着:“老师你偏心,咋光批评我不批评他们?”我问他:“是谁先扰乱了别的同学听课,主要责任在谁?”他不吱声了,这时,秋风掠过窗外的梧桐树,发出“飒飒”的声响。我灵机一动话题一转,“同学们,你们看,这窗外的梧桐树为什么会长得这么高大健壮呢?”“因为有阳光照耀它们。”“有雨  相似文献   

7.
20元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很累又有点烦,但却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房门旁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相似文献   

8.
一去二三里     
小时候,我曾问启蒙老师什么叫青葱岁月,老师不说话,那时的我便认定了他不知道,因为他银发满头,执拗古板,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只是他没有了那把戒尺,常常清着嗓子伸长了脖子带我们念“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他种他的梧桐树; “一去二三里……”他擦着那块清亮的黑板; “一去二三里……”他似乎不会笑. “一去二三里……”他说了吗? 下句是什么?小孩子们坐在溪水边洗脚. 很晚了吧.于是,有人看见不远处谁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它们快乐了一阵便浮绕在村外的小树林上空,久久不散.孩子们依旧坐在溪边,涨潮的溪水慢慢开始变得清凉,又似乎唱开了歌,叮叮咚咚地,像极了孩子站在灶台边用筷子敲碗的声音,可是,妈妈不让,忘了是谁生气地撅起了小嘴.  相似文献   

9.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在祈祷时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上帝带他到一个地方,那里景色秀美,鸟语花香。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 很多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锅里煮着满满的一锅美食,但是这里的人都拿着一个柄很长很长的勺子,他们努力地用勺子盛起食物, 但就是无法把食物放进嘴里,所以一个个都  相似文献   

10.
微笑,真好     
那是带四年级学生时发生的事情。我讲《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我们正投入地学着,兴致正浓时,忽然发现学生们都在向前看,有的还捂着嘴笑,我不由地向前一看:坐在第一排独座上的周宇健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把桌子挪到饮水机旁,用透明胶在两者之间横七竖八地搭了一张“蜘蛛网”。他自己则蹲在网后,装成一只“大蜘蛛”,张牙舞爪,瞪着大眼睛,一幅得意洋洋的样子。顿时,我的兴致荡然无存,这分明是在扰乱课堂,目中无人。真想一个健步走上去把他揪出来,好好地训斥他一顿。但转念一想,这样效果会好吗?教师训、学生哭,教室肯定会乱成一锅粥。我努力调整好自…  相似文献   

11.
儿子常喜欢和我“谈谈”。夏日的傍晚,我们早早地吃完饭,边散步边“谈”,这是我们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冬天,外面太冷,就围坐在厨房桌子前谈。记得有一天晚饭后,我照例拉着他的手,在斯德哥尔摩学生公寓旁的森林小路上散步。那是我们第一次正式的谈话。孩子说: “爸爸,我们谈谈吧!”“谈什么呢?”我问道。“嗯……,假如把你的头换成别的动物的头,你愿意换什么动物?”“那你愿意换什么动物?”我反问他。他毫不犹豫地说:“老鹰。”于是,为什么是老鹰?换别的动物行不行?老鹰究竟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路谈下去,谈得很兴奋,真是心  相似文献   

12.
在我理智的时七,我眼中的儿子一直是普通平常和别的男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常常会语出惊人,让我在“惊心动魄”中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这小子是否真的有点聪明? 大概在他两三岁时,我用自行车后座带他,因为我的骑术实在太差,我最怕儿子在后边太寂  相似文献   

13.
晚安,老妈!     
怄气“你是不是又上网去啦?”我刚一进门,老妈就对着我大声说。我没有理她,径直走到饭桌旁吃晚饭。菜已经凉了。“我给你的班主任打过电话,他说早就放学了。”老妈继续在唠叨,“你看现在什么时候了?都快9点了。”老妈看着我埋头吃饭,似  相似文献   

14.
认树     
四月中下旬,路边的梧桐树逐渐发芽,长出了新叶。我有意识地引导不足3岁的儿子小宇观察,并告诉他“这叫梧桐树”,还告诉他种在路边的别的树木:“这是棕榈树”,“这是宝塔松”等等,强化一两次,小宇就全部认识了。可认识了几种树以后,他又感到不满足了,问我:“这叫什么树?”“那叫什么树?”每天接送小宇上托儿所的路上,可见到不少品种的树,但我认识的也不多,因此,当小宇再问我一些我不认识的树时,我只能如实相告:“这种树我也不认识,等我看了书以后再告诉你吧。”可工作一忙,就把自己的承诺放在脑后了。当儿子再次问“这是什么树”时,我真不忍心、也羞见他那单纯而认真的眼光。这件事给我两点启示:其一,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当今的父母必须不断地用知识充买自己,才能胜任当父母的责任。其二,如果在所有公园里及道路旁一些不常见的树上都能挂上一个小牌子,简单地写上树名、属种、特点等,那么,这些树都成了随处可见的活教材,有利于年轻的父母随时地教育孩子,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15.
强强第一次学习写植物,写的是梧桐树,没想到从此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梧桐树被写倒了星期六的上午,做老师的妈妈对强强说:“这个双休日你没有作业,就写一篇观察植物的作文吧。”强强问:“写什么呢?”妈妈想了想,指着前院的梧桐树说:“喏,就写咱们家的这棵梧桐树吧!”强强在  相似文献   

16.
强强第一次学习写植物,写的是梧桐树。梧桐树被写倒了那是一个星期六上午,做教师的妈妈对强强说:“强强,这个双休日你没有作业,就写一篇观察植物的作文吧。”强强问:“写什么呢?”妈妈指着院子里的梧桐树说:  相似文献   

17.
红领巾2004·11插图/熊倪从外婆家回来,妈妈曾问我:“乡下最难忘的是什么?”我回答:“稻草人。”妈妈问:“为什么?”我回答:“因为他没有妈妈。”妈妈吃了一惊:“不。他有妈妈,农民就是他的妈妈。”“那———为什么天那么热,妈妈还让他站在田里?雨那么大,妈妈还不带他回家?”“因为他有任务。”“什么任务?”“保卫庄稼,不许麻雀糟踏。”“真的?”“嗯。你看他拿着竹竿,不分昼夜站岗放哨,就是为了赶麻雀。”“那———天黑了,它就不怕?”“不怕。”“那———要是饿了,谁给他送饭?”“他不吃饭,只要站在了那里,他就再也不吃饭了。他只有一…  相似文献   

18.
虚度的时光     
埃斯特·卡西拉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此后,他每天下班回来,总看见有个人从他花园里扛走一只箱子,装上卡车拉走。他还来不及叫喊,那人就走了。这一天他决定开车去追。那辆卡车走得很慢,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卡西拉下车后,发现陌生人把箱子卸下来扔进山谷。山谷里已经堆满了箱子,规格式样都差不多。他走过去问:“刚才我看见您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一堆箱子又是干什么用的?”那人打量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您家还有许多箱子要运走,您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您虚度的日子。”“什么日子?”“您虚度的日子。”“我虚度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面具     
“带了面具没有?”表姨在大声喊。我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这句话。带什么面具?难道是流行着的某种新玩意?我想弄个明白,赶紧从床上爬起来。“表姨,你,你,刚才叫表哥戴什么面具?”我低下头问。表姨笑了笑:“难道你不知道?这东西可神了,你表哥以前在老板面前常板着脸,我后来给了他一张‘笑容可掬’面具,让他戴上,在老板面前显得恭敬听话,他现在就升做经理了,工资每月也增多了。”表姨话还没说完,就忍不住又笑了笑。我不禁问:“表姨,你也戴面具吗?”“哈哈……当然有。昨天,我的一个同事死了,说真的,我可真讨厌这家伙,但人家死了,我也要戴个‘哭…  相似文献   

20.
一去二三里     
小时候,我曾问启蒙老师什么叫青葱岁月,老师不说话,那时的我便认定了他不知道,因为他银发满头,执拗古板,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只是他没有了那把戒尺,常常清着嗓子伸长了脖子带我们念"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他种他的梧桐树;"一去二三里……"他擦着那块清亮的黑板;"一去二三里……"他似乎不会笑。"一去二三里……"他说了吗?下句是什么?小孩子们坐在溪水边洗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