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铁志 《传媒》2002,(2):13
了解中国的事情,往往需要特殊的思维;了解中国足球的事情,往往需要更加特殊的思维。不如此,就难以知晓其中的奥秘。按照一般人的逻辑,甭管什么人,也甭管他从事什么行当,只要犯法,就必须绳之以法,没什么好商量的。而这样简单的逻辑到了中国足协,就变得复杂起来,在法律和罪犯之间,突然冒出个“行规”,而这个“行规”是法律无权干涉的。按照中国足协的说法,是“司法裁判权不能介入体育竞赛纠纷”、“法院对该案  相似文献   

2.
“新闻人物”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近年来,报纸上人物新闻(消息)多起来了,刊物上探讨人物新闻问题的文章也多起来了,于是,“新闻人物”这个问题也就提出来了。过去,我们在运用人物报道的形式方面,偏重于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等。在介绍经验、研究业务的文章中,若论及人物,都不用“新  相似文献   

3.
话语     
《新闻世界》2009,(11):3-3
一个人的官衔是会经常变化的,但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在祖国面前,你不是什么人物,是祖国的儿女;在历史面前,你再长寿,你也不可能长大;在知识面前,牛顿那样的大物理学家,都还说自己只是海边捡贝壳的孩子。——“南开名家讲坛”中的名言  相似文献   

4.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子午 《新闻采编》2001,(1):35-35
什么是思路?即是写文章时思考过程的“线路”,这是比喻的说法。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但作者的思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材料为基础的。比如我们要写某个先进人物,如果你对这个人物十分熟悉,掌握了不少典型材料,这样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一步步写下去,思路是会很快打开的。反过来,你如果对这个人缺乏了解,甚  相似文献   

6.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电视专题片,主持人在向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提问,前面的一大段问话,与主题关系并不大(这是现在专题片常见的现象),最后才问到:“你认为中国喜剧与外国喜剧有什么不同,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位演员感到很难回答,拖了好一会,才说:“我看主要在人物上……”显然,这位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让对方觉得无从“下口”。你说的“喜剧”,是指喜剧的主题,还是结构或是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等;你说的外国,是指英国、美国,还是中东、西非?这么笼统的提问,说明提问者对这  相似文献   

7.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8.
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身边某些大家公认的模范人物,写成人物报道登报后,读起来好像并不感人,某些“好人好事”甚至于很难让人读下去。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大概原因有三个:一是作者对模范人物缺乏深层了解,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二是人物报道没有很好地构思,没有找准“切入点”。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文章中的套话、空话、废话太多。 根据十几年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好人物报道《通讯或特写》,除了精心构思,找准“切入点”和写出特点以外,最重要的,是遵守11个字的原则:少说套话,少说废话,少说话。 有人说,第一个把少女…  相似文献   

9.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10.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它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人,最关心的是人。只有人情才能打动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任何巧妙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每期都要介绍两三个通过勤奋写作取得突出成绩的通讯员。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过“写稿数十上百成效甚微”的艰难起步阶段。究其原因,除写作技巧存在问题外,最主要的是不会了解“编辑意图”,见什么写什么,以至像刀耕火种一样,“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箩”。因此,通讯员要提高稿件命中率,必须要学会了解“编辑意图”,以避免重复劳动或无效劳动。如何了解“编辑意图”呢?通过编辑部印发的报道提示、宣传思想了解,或利用进京出差,顺便到编辑部聊聊,也可通过电话、信件询问等,都是了解“编辑意图”的好途径。但实际上,上述三点…  相似文献   

12.
常听人说:“我肚里装着不少活蹦乱跳的人物形象,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究其原因,往往是缺乏一个可以让人物活动起来的“躯体”——故事和情节。戏剧研究家王国维有一句名言:“必合语言、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就是说,有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歌唱,要演绎成一个故事,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戏剧。没有故事和情节,人物再多再有性格,也是一盘散乱的珠子,等到找到好的故事和情节,像一根红线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在文章中确实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与之有过干涉的有百人上下,与其论争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可是,他为什么要“骂”人,“骂”了些什么人,“骂”的又是些什么内容,“骂”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14.
把握好视点     
所谓“视点”,就是以什么人称,用什么眼光去观察、叙述、体验、解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一切涉及到的内容。视点取得恰当,就等于小小说有了一个好的突破口,有了一个好角度,有利于作品的展开,人物的刻划;视点前后一致,作品展开的情节就能更好地为读者理解。如果不知道运用视点,或者视点混乱,作品必然枝蔓纷杂,拉长篇幅,人物个性不突出,对人物品评失去一致标准。可以说,把握好视点,也是小小说创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物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可敬、可亲,来自于言行事迹的可信、可学。读者只会对那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人物报道感兴趣,而对那些明显具有炒作性质、胡乱拔高的“典型”人物,只会嗤之以鼻。但是,文章被人读过,方能起到教化作用;先进人物被人所知,才能为人所敬、所学。好内容、好素材需要好形式、好体裁的“包装”,这是没有争议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之所以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那篇有血有肉、情浓意厚的长篇通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因  相似文献   

16.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黄荆 《新闻前哨》2002,(12):39-39
如何写好人物的闪光点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可任意套用。但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准人物的心理、心声、行为细节,是写好人物闪光点的关键所在。(1)抓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闪光点的重要手段。这有两种方法:一是让人物倾诉自己的所想;二是由作者客观地叙述人物的所想。前者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真实感人。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处是这样描述马玉祥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  相似文献   

18.
“无物似情浓”,是北宋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出的名言佳句,意即世上没有什么比真挚的情感更为浓重的了。然而,在典型人物的采写中,往往存在着过于强调其指导作用而不同程度忽视情感作用的现象,造成典型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甚至被“条条框框”化,使典型与受众产生距离感。事实上,人物典型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把这一资源发掘充分,发挥得当,运用得体,在典型宣传中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典型人物真正做到可亲可信可学。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办好了报纸头版就成功了一半,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选好了头条,头版就办好了一半。头版是报纸的脸面,头版头条是报纸的眼睛,是一张报纸的“黄金宝地”,是描绘报纸这张“图画”的“点睛之笔”。能否选好头版头条,对发挥报纸的导向作用、提高报纸的宣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切报纸都如此,企业报也不例外。而要选择好企业报的头版头条,必须首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职工需要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企业在经济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闻家族里的重要一员,人物新闻也姓“新”,要求内容新、角度新、形式新,表.42.新闻采编里都显出美来。现在,很多人物新闻不讲究形式美,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模式化、叙事程式化,令人感到死板、单调、千篇一律。看结构,常见的是“三段式”:导语摆出结论,背景介绍人物,主体举例说明,说教味很浓,效果不好。看导语,最多的是“领导表彰式”和“群众赞誉式”。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表彰式”导语的标准格式是:某单位某人,多年来如何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最近被授予什么称号,或晋升为什么职衔,或出席了什么会议,或受到了什么奖励,等等,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