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梁小燕 《师道》2011,(6):61-6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毫无疑问,为本之源在于"德",为德之源在于"心","心德"就是师德之源。《礼记·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相似文献   

2.
陈婕 《江苏高教》2021,(10):53-56
现如今"以本为本"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学界共识,然而该理念在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内涵悬浮,对"以本为本"内涵的把握,停留在"以本科阶段教育为本"层面,没有深入"以本科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层面;制度悬浮,促进教师教学投入、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核心制度没有成为大学主要的改革举措;主体悬浮,落实"以本为本"的主体链条"政府—大学—教师—学生"发生断裂,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彰显.针对这三个悬浮问题,文章尝试探索与阐述其中原因,并提出了落地思路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教育》2020,(2):57-63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基,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毫不动摇地推进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发挥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本研究以"以本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为指导依据,以《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为例,借助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部分提出了基于"以本为本"的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研究。该实践研究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新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国之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整体素质,才能完成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高素质、高能量、高效率的教师;是在教育工作中,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高质量教师。努力提升学识修养。教师承担传授知识的职责,必须有丰富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教师不仅要在学科专业上努力提高,更要在教育专业方面不断精修。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称职,是不是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标准当然不唯一。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认为教师应该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将一届届的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工作,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落实人才战略思想,实施强校战略,就必须实实在在地细致入微地从具体方面做起。其中,真心关爱教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以教师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引申和具体体现,它充分体现了大学组织的特性及管理特点。建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健全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满足教师需要、激发教师活力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型柔性教学管理模式,科学处理教学管理中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近几年来,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坚持做到了: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以高能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以高效课堂培育高质学生,环环相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师风,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学校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推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对广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毕艳锋 《中国教师》2008,(15):18-21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与反思这一阶段教师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于我  相似文献   

12.
彭志宏 《教师》2011,(12):16-1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近几年来,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坚持做到了: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以高能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以高效课堂培育高质学生,环环相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可持续发展。一、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学高方为师”,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实施的是一个群体性“高能教师”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任丽娅 《教师》2011,(1):31-31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称职,是不是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标准当然不唯一。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认为教师应该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将一届届的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工作,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王发星 《辅导员》2013,(22):49-50
<正>伴随新课改的日益深入人心,"学本位课堂"逐渐成为一种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欢迎和应用于实践的理念。学本位具有两层含义,一为学生为本,二为教学为本。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本的教育模式。新课改下,许多教师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以教学为本的"学本位课堂"理念,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愉快的学习,活泼地展现自我,获得创造力的启发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把具有优势的"学本位课堂"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和重要战略思想.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高校督导工作在完成这一任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搞好督导工作,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以育人为本,着眼于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以教师为本,着眼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学习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音乐为本"教学观原指音乐课要利用音乐内容与音响作为教学工具和载体展开教学,它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特征。但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对其内涵有片面的理解,出现了有违"以人为本,以美育人"的教学行为。本文将揭示存在于不少音乐教师中,对于"以音乐为本"教学观认识上的误区,并对高中音乐审美教育本质的思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总体质量不容乐观,"水"课现象相对普遍。要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教学为先是基本前提,包括薪酬优先、经费优先和职称导向;学生为本是基本理念,包括多部门联动、多层级联动和多课堂联动;教学相长是基本路径,包括中心迁移、师生互动和三个转变。提出要从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走向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师道》2008,(7):12-12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民生为本。  相似文献   

19.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人才的优劣。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  相似文献   

20.
文章辨析了"以学生为本"教育观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阐述了当前对"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误解,认为应该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解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不是从学生的一切需要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出发";以学生为本"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始终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