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表现为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和喜欢程度。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应该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要从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中来。电视记者只有与受众贴得更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新闻责任和新闻视角,做出的节目才会更“好看”。一、在选题内容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亲和力与新闻内容选择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内容选择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原发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源”。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高,亲和力越强;受…  相似文献   

2.
薛净 《新闻世界》2010,(9):57-58
我国的科技报道对受众的关注度不够,在语言和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不足,也影响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媒体在传播报道科技新闻对要做好对自身的定位,做好受众分析,从业者要增强自身的科技知识修养;科技报道的语言要平实,贴近受众,版面也应简单生动。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新闻实际上是“他国”新闻,主要指发生在本国以外的新闻。由于实力和政策的限制,地方媒体一般不具备国际新闻的采制能力.通常只能采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提供的稿件,加之受众获取国际新闻渠道的增多,导致地方传统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内容上缺乏独家性,在时效性上比不过国家级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尽管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处于上升状态,但许多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对本地受众的吸引力却呈下滑之势。  相似文献   

4.
吴秀娟 《青年记者》2012,(35):23-24
新闻报道亲和力的界定亲和力,最早是化学领域的概念,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①《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亲和力"界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所产生的互相作用力"。新闻传播学领域最早将"新闻报道亲和力"界定为"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是指新闻媒体以新闻形式所传播的事实和观点信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量信息面前。主动地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报道萌生亲切和信任感。毋庸置疑,具有亲和力的报道更有受众缘,  相似文献   

6.
赵勇军 《新闻窗》2011,(3):19-20
"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媒体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势在必行。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辉 《采.写.编》2021,(6):125-126
民生新闻关乎着国计民生,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民众视角.在新媒体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媒体的竞争力在持续加剧,传统主流媒体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市场化不足,与受众一直存在距离感.但是,民生新闻报道内容都比较鲜活,与百姓生活关联度大,对读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媒体开展民生新闻报道,可以让其拥有更高的公信力以及亲和力.本文就主流媒体提升民生新闻报道公信力的路径进行分析,给新闻实践工作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产业化、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寻求与观众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读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张亚原 《大观周刊》2012,(18):124-124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笔者认为要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0.
和多年前相比,现在媒体和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笔者涉足国际新闻领域十年有余,我认为国际新闻报道有两个变化趋势最明显:一是报道面不断拓宽,报道方式更加贴近受众;二是报道时效"时差"缩小,报道方式立体化.但是,国际新闻报道要走向成熟,还需要在新闻内容创作和新闻来源开拓方面多下些功夫.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人们信息交互、价值共享以及文化共通的重要形式。近些年来,新闻从业者就新闻报道的样式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样式出现了。本文将从新闻文化的视角,结合受众心理,从新闻价值与受众需要的结合、新闻的日常性拓展、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构件、新闻报道多样化改革丰富了受众对新闻文化内涵认知四个层面对新闻报道多样化的改革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州日报》与《羊城晚报》国际新闻版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各地方报纸都加强了对国际新闻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报纸媒介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由于来稿渠道的相对增多,办报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各地方报纸对国际新闻报道的热情空前高涨,国际新闻版已经成为各家报纸争夺读的重要版块之一。从受众方面来看,国际新闻报道也已经成为最吸引读的板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国际新闻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的阅读率列首位,大大高于本地新闻及副刊版。”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一般是指与时事、政治方面相关的新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规范性、程序性。因而,时政新闻的报道往往格式化、概念化、官腔化,被人们认为是政府的喉舌。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媒体都在做针对时政新闻报道相关的改革,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电视台都在进行改革,但效果都让人很不满意。本文通过分析时政新闻报道缺乏亲和力的原因,阐述如何有效地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长期以来,不少经济报道内容呆板乏味,缺乏可读性、鲜活性,以及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等屡见不鲜。因此,经济新闻难写,而受众对一些肤浅的经济新闻也不欢迎,使读者群受到一定限制。经济新闻在报道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拦路虎”。本文从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写作的可读性入手,探讨了写作经济新闻如何走大众化之路,以及如何让新闻更具接近性和亲和力,以期经济新闻的写作更能体现民生民意、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着眼点,体现了报纸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做好民生新闻报道.既是先进办报理念的体现.更是党报增强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传播渠道、舆论重点都在发生着变化,多数的变化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但为了博取更多受众的眼球,有些变化也在不断冲击着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客观公正的原则,导致新闻报道失衡。新闻报道是媒介对新闻第一反应最直观的体现,展现出新闻媒体的敏感度,价值取向失衡的新闻报道却为了迎合受众,只报道受众感兴趣或乐于听到的新闻,这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公正性。  相似文献   

17.
朱述超  万洪珍 《传媒》2015,(16):70-72
信息数据化时代,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形态,其在价值逻辑与表现形态上均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传播应与受众的认知逻辑相符,并积极帮助受众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具体作用有:增加新闻受众的知识贮备;激活新闻受众的感觉通道;协助受众建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还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受众对新闻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始终居于首位.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能力和影响力如何,是媒体品牌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新闻采编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环节,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在新闻敏感性、采访前的准备、报道的表现形式和新媒体展现等方面还需加强完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和受众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尤其在一些地方台,更是成为其竞争优势不可多得的力量。但是,一些地方民生新闻主持缺乏角色定位和亲和力,和受众互动性也不够,民生新闻缺乏个性化品牌,为此,阐述地方民生新闻主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都市快报》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陕西最早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自2002年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已为陕西老百姓所熟知。和其他民生新闻类栏目一样,《都市快报》取材软性,播报方式软化,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迎合了本土受众的新闻需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新闻传播活动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传者、信息、媒介、受众每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