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武汉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实践为基础,通过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特区建设,大胆探索并客观分析跨学科导师团队合作指导方式改革、跨学科招生方式改革、跨学科培养方法改革、跨学科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以及跨学科奖助体系、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学位授予等改革的具体路径与实施效果,进而形成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结合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介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进行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的整体情况与方法。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从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制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构建跨学科研究生知识结构等方面总结具有专业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改进跨学科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提高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林院校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思路与模式应以就业需求及应用创新为导向,结合农林院校各特色专业特点,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方向,通过采用"双导师"+"双学生"的培养模式,实现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培养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4.
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科学突破的生长点,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要求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目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跨学科的观念障碍、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如何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积极树立大学科意识、完善跨学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多学科多导师联合培养、举办跨学科学术交流、优化跨学科的组织结构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制约生物医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跨学科培养生物医学研究生的若干举措,包括实行双导师与导师组、改革招生与学位授予、完善弹性学制以及创新评估与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需明确定位与特色,聚焦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探索以突出实践能力的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析了影响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从如何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能力、如何打造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如何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国防特色紧缺学科——核学科亟须高素质创新人才.针对核学科对于创新人才的特殊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战略需求—专业知识—跨学科熏陶"新的核技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把握科学的内涵,始终坚持导师以身作则,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的传输,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借鉴,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研究生教育应坚持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设立对接国家行业需求的特色研究方向,构建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队伍和导师团队,协同校内外科研资源、产业资源,建立起学科交叉、协同融合的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共同发展,而非简单取舍,学术型研究生并未过时。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备受质疑的条件下,廓清两种规格研究生的涵义和培养目标,进而遵循科学的目标导向,促进研究生内涵发展,这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基于此,提出了强化研究生研究主体性,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评机制,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实行多导师轮换指导与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实施研讨班式教学等改革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培养已实行导师制,但目前普遍采用辅导制模式。从辅导制模式发展为导师工作室制模式,对应用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教学创新意义。与辅导制模式相比较,导师工作室制在构建研与学传导机制, 以及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具有明显的功效;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其特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进导师工作室制模式有效运行,应采取有效的政策促进措施,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