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是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总结了许多条文,并将其作为经验不断地强加给学生.在这严谨、科学的背后,教师如此教学是不是"吃力不讨好"呢? 教学片断一:"求两个数差多少"的应用题 师出示情景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真棒!那么,式子中的13表示什么? 生:13表示一班植树13棵. 师:9又表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断:A教师的设计一、1.出示第一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植了150棵,第二组植了180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2.学生试做。二、1.出示第二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18人共植树43棵,第二组22人共植树77棵,  相似文献   

3.
分树苗     
数学课上,大象老师给 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学 校买来21棵树苗,分别分 给了二年级(1)、(2)、(3)三 个班,并且每个班分到的树 苗依次多2棵。求这三个班 各分到了多少棵树苗?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将植树问题的解法,归纳为:线段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要多1(P.117题1):圆形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也就是不必加1(P.122题4).回顾任教以来,虽教材多次改版,但"加1"法版复一版,一直沿用,继而,又伴生了"减1"法.众所周知,一些点拉紧了可成为线段等,封闭了可围成圆形等.同样长度的植树段,由于图形不同,植树棵数的确不相同吗?  相似文献   

5.
有位教师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学校把栽560棵树的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教师提了个问题:“解这道题,能不能用560÷3?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不能用560÷3,因为这里不是把560棵树的栽种任务平均分配给三个班,而是按照三个班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6.
《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是在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三、四步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例1又是学生学习两步应用题的第一步。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难点是找中间问题。 一、导入新课,运用迁移规律 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已经掌握,它是解两步应用题的基础。先将教材的例1改成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作为准备题:(1)新华小学前年植树125棵,去年植树146棵,前年和去年共植树多少棵?(2)新华小学前年和去年共植树271棵,今年植树的棵  相似文献   

7.
教学"比几倍多(少)几"应用题时,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给学生作尝试性练习.题目是:"纺织厂有男职工120人,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的3倍多40人.女职工有多少人?"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时,将这道题列为120×4-(120-40)对此,这位教师在讲评时当即予以否定,理由如下:(1)题中条件"3倍"在算式中没用上;(2)算式中的"4"在题目中没有出现.此外,教师还借题发挥地向学生强调:"检验应用题的算式是否正确,第一要查一查已知数在算式中是否都已用上;第二要看一看算式中的数字在题目中是否都有; ……"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用正确方法进行验算,可以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包括数的计算和解答方法),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判断变得更有根据和更有把握。有些学生对应用题的验算,往往只是按所列的算式去算。这样去验算的话,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检查出式子计算得是否正确,而检查不出解题方法是否正确。例如解答这样一道应用题:哥哥植树15棵,哥哥比弟弟多植4棵。弟弟植树多少棵?学生如这样错误列式去计算:15 4=19(棵),不管用加法交换律或用逆运算关系都检查不出它的错误,而要按原题题意、数量关系去检查,才  相似文献   

9.
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复杂,条件与问题间不易建立联系,解答起来较为困难.如能借助面积图,发挥其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优点,便能使难题化易,迎刃而解.例1.植树节前,学校运来一批树苗,计划分给一些班.如果每班少分40棵,则可以多分出6个班;如果每班多分20棵,则有2个班分不到树苗.学校共运来多少棵树苗?分行与解答:此题的关系式是:每班分的棵树×班数-总棵数.于是.可以用每班分的棵数和班数分别代表长方形的长和宽.依据题意,画出下面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
在一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解答下面的题目: “育才村今年植树2736棵,比去年植树的棵数多7/50,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在大多数学生做好以后,教师指名把解答结果写  相似文献   

11.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们到某小学听“比多”、“比少”类应用题的练力课,其教学程序如下: 教师先出示一道题:“同学们做红花18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仿四册教材42页第8题)让学生演算。学生算完后,教师将题中的。黄花比红花少6朵”改成“黄花比红花多6朵”,再让学生计算。尔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归纳出以关键词“多”与  相似文献   

13.
一、准备练习,分散难点。出示准备题“两个小朋友共同植树10棵,第一个小朋友每小时植3棵,第二个小朋友每小时植2棵,几小时可以植完?”学生回答出“2小时”后,教师追问:解这道题最关键的是先求什么?再结合线段图讲明思路与解法:每小时共植(3+2)棵。10棵里面有几个(3+2)棵呢?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0÷(3+2)=2(小时)。  相似文献   

14.
许多教师批改初中数学作业多采用"全批全改"方式,它有以下问题: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几乎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45人计算,每次要批改90本作业;若每次留4道题,一次要批改36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再加上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  相似文献   

15.
"开放性作业",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练习,范围不定,形式不拘,数量不限.也就是根据学习能力,好生可多编多做,发挥学习潜力,差生可少编少做,量力而行.这样,学生对作业不会感到负担.???步达到"最近发展区".我们曾在南汇县泥城乡中心小学四(1)班与四(2)作了对比试验.将两个班级学生的根据学习基础和条件分成基本相等的两个班.四(1)班40人,作为试验班;四(2)班40人作为对照班.两班男女学生相等.选用小学课本《数学》第七册第二章"除数是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五册40页例1 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定向探索。一、确定目标,激发兴趣。教师出示复习题: 1.口算:①今年三年级学生植树420棵,四年级学生植树500棵,两个年级的学生共植树多少棵?②商店里有电视机91台,已卖出34台,还剩多少台?③一筐苹果重25公斤,3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公斤?  相似文献   

17.
这是"分数乘分数"课前的一次调查:计算下面各题:(1)1/5×1/4;(2)1/5×3/4;(3)2/3×4/5。从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两个班分别有50%和53.8%的学生"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式题。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关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班中有一半学生是不用"教"的?于是我们对学生在计算以上式题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8.
题目:王老师带领一班同学去植树,学生恰好分4组,如果王老师和学生每人植树一样多,那么他们一共植了539棵,这个班有多少人?每人植树多少棵?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师执教"植树问题"时,请两个学生分别捏住一根细吸管的两端,第三个同学上来用剪刀剪一下(要剪断),然后学生一致认为用"一刀两断"这个成语最能概括刚才的演示情境.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归纳发现了剪的次数和剪成的段数之间的规律:剪下的段数总比剪的次数多1.接着教师将"剪吸管"活动转换到植树问题,要求学生用线段表示出"一刀两断".教师巡视发现近半数的学生不会画线段图!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用线段图表示出"一刀两断".这节课拖了3分钟才下课.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二年级班的数学复习题,复习的内容是“比……多、比…少”的简单应用题。课堂上,老师板书了两种类型的两道应用题,并特地用彩色粉笔在“多”和“少”两字下面打上了着重符号。从表面上一看,这位教师还能抓住“重点和关键。”这两道题的内容,刚好是出现“多”字的题用加法计算,出现“少”字的题用减法计算。尔后,教师点了课本上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做。出乎该教师的意料,其中一道题是先告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