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体现,其显著标志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重点,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出发,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其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音乐课程堂中落实现代学习方式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新课标的实施也要求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勇于思索、不断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推进新课改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参与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性学习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学  相似文献   

8.
黄启厚 《云南教育》2005,(35):18-19
模块课程要求学习观来个根本性的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高中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供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因此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改的重要特征。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指导。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便是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之一,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教师应结合一定的教改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认为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新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盛淑娟 《考试周刊》2012,(40):119-119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自主探究、勤于动手的综合性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习方式都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固然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将活动课程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力求向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疆 《陕西教育》2009,(9):31-31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转变英语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强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创新思维环境,鼓励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郑少波 《考试周刊》2010,(36):101-101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模仿、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更能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发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桂惠 《中学文科》2009,(14):124-124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高中教育中研究性学习作用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向东 《教育探索》2001,(10):58-59
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将活动课程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