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你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公司做事,不论你是手握大权的领导还是普通的百姓。甚至不论你是大款还是打工仔。如果你不打算把读书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对待,本文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首先,我们要说说“认真”二字。在这日益繁忙的社会里,认真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谁愿意“认真”呢?学  相似文献   

2.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恐怕都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玩的方面,老外就是比我们大胆和有“创意”,有些新点子鬼主意常会让你惊讶不已。这次,一个什么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就使很多人大吃一惊,连榜上有名的星儿腕儿都哇哇大叫,不知是痛并快乐着还是快乐并痛着。  相似文献   

3.
看电视连续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九集,有这样一场戏,毛岸英带着刘思齐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毛岸英说;你要看笔记小说,看不懂可以问老师(指刘思齐,她是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我原以为这段话是编剧“想当然”,不料却在《毛泽东书信选集》285页找到根据.《致毛岸英》(1947年9月12日)有这样一段话:“你要看历史  相似文献   

4.
新闻,早有人说过是“明白文”,要用最明白的 文字记人言事,怎么还会有看不懂的呢?是的,就我 几十年看报体会,是有看不懂的新闻,下面列举三 例,以供思辨。 (一)文题不符 常见有些新闻起了一个很耸人听闻的标题,但 看完内容又找不到起此标题的根据与缘由,因为此 题与内容似乎不沾边、不搭界,作为读者常有被人 耍了一下之感。 例如:8月 19日看中国体育报,有一报道“剃刀 边缘的生活”,报道美国NBA赛公牛队的著名篮球 明星皮篷的体育生涯,但看遍全文总想找与这剃刀 有关的内容,也许我看漏了眼、总之看不懂、就是找 不到…  相似文献   

5.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6.
我好凶的有一个笑话是攻击上海男人的,不妨拿来让大家一乐:某仁兄与人口角,把眼镜往上一推,兰花指一翘:“你不要惹我呀,我吵架好凶的。”我实在不大愿意讲这个渗透了北方人得意的笑话,然而看完了8月29日东北虎狂噬申花的血腥场面,这个笑话就像是沾在你屁股上的  相似文献   

7.
“你喜欢什么书?”这个问题我本来答不出,现在试一试。先说空话,再举实例。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书是读了和没读一样,也不想再读,若再读还是等于没读,因此心里不高兴,不用说,这样的书,不读也知道讲什么的,我不喜欢。举一个例就是《论语》。小时候读过,和没读过不一样。有些话,有些  相似文献   

8.
我是不大愿意写批评文字的。这原因大抵是:瞎捧之风未泯,批评势必讨嫌!不少人都装着胡涂,好话说尽,你却净说些煞风景的老实话,难道不讨嫌么?其次,我很怕没完没了地被被批评者所纠缠:你本来说的是东,他偏来说西,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再其次,一些被批评者的心态也变异得奇怪,颇有一些具有“挨批积极性”的人在,他硬是想借被批评“出名”。批评文章,成为被批评者的“出名”广告,这不又有点可悲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总有“不  相似文献   

9.
肖楠 《出版参考》2009,(18):29-29
什么是“靠谱”?拿过来能用,用之有效即是“靠谱”,对于健康书来说,最关键的就是“靠谱”,就是别虚,别做老百姓看不懂的,做那些有用、有效的健康书,要做这样的健康书就必须在编辑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从选题策划、内容选定、图书定价、营销宣传几个方面做实做精,才能最终出来“靠谱”的、老百姓喜欢的健康书。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书卷气”和“义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讨论编辑的责任、素养和技能时,我曾经给身边的年轻编辑开玩笑,问他们:为什么我们鼻子上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是用来出书卷气的,因为编辑从事文墨行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鼻孔里出俗气、浊气、铜臭气、脂粉气,而出不来书卷气,你想这碗笔墨饭还吃得下去吗?所以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如果说每个人各有所好,那么编辑的第一癣好应当是读书。书中自有“铁饭碗”,书中自有“阳关道”。作为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1.
作家写出了书,愿不愿意将书送给别人?从道理上来讲,应该是愿意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佐仁”,写作为什么?不就是“觅呀觅知音”吗,当然应该碰到像知音的人就送他一本了。再说,你的书不一印几千几万本么,送几本  相似文献   

12.
今日全国范围“扫黄”运动,轰轰烈烈,仗着领导的决心和群众的协力,弄得“黄”书已无可潜藏。但也有新的动向,它不敢明目张胆地暴露在书铺地摊上,还可能潜藏在某个暗角或旮旯里,不敢白昼露面,还可以黑夜现形。再说,凡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分什么人、分什么事,只要有人的地方这种现象就消灭不净。再深说一点,国内尽管绝迹,国外还可以源源内输,因为它的大本营不在中国。所以用“校书如扫落叶”这句古话作比喻是最确切不过的。当然,各层领导不会不看到和想到这一点,希望能把这个决心长久坚持下去,如对过街老鼠那样,人人喊打。不过又要重复上面那句话,凡事都是人做的,人能做,也能不做,不靠政策和法律,又谁能约束谁呢?我们搞书本的人深深懂得校书的甘苦,不惮辛苦校了再校,甚至三、四  相似文献   

13.
父:小明,你的作文怎么得了个“○”分? 子:老师说我写的尽是假话。父:谁教你那样写? 子:爸爸,就是你呀! 父:胡说! 子:你忘啦,上个月你在报上发表的马书记退礼品不就是假的吗? 父:哎呀,你,你,你这孩子……! “白字佬”训娃父:宝宝,用“贪梦”这个词造个句听听。子:爸爸,不是“贪梦”,是“贪婪”。  相似文献   

14.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乃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这一段话好象老百姓叙谈家常,那用语,也象平常人一样称“你”道“我”,甚至还称对方“你老”,而没有张口“孤家”闭口“朕”,完全没有封建帝王常用的那些套话。但这简明通俗的语言里表达的意思,谁又能说不扼要呢!简短的几句话,朱元璋的“风格”就跃然于碑  相似文献   

15.
我是晚报的一名通讯员,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当“土八路”其实比正规军要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爬格子,采访时间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公休日。那些被采访的人对我大发感慨:“市场经济了,年纪轻轻你干点什么不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问这问那,谁不忙?哪有工夫跟你聊!”更有甚者:“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不知道!”说着,门“咣”  相似文献   

16.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几天前我得知自己将作为2006届本科和双学士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于是按照惯例我咨询了baidu。然后我陷入了茫然,因为它能够提供给我的借鉴无非两类:一,“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我深信这些话语的诚挚,却无法允许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止步于陈词滥调;二,“明天你即将爬上月台,请你且行且珍惜,”我当然相信同窗情谊依依不舍,却更愿意将毕业看作一个开始、一次机会、一项可能。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请大家包容我不作更多空洞的致谢,也不沉湎于难分难舍,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回忆新闻学院给…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书中简爱与罗契斯特在决定“终身大事”时,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描写: “简,你愿意嫁给我吗?”“是的,先生.”“一个到哪都得由你搀扶着的可怜的瞎子?”“是的,先生。”“一个比你大二十岁、得由你侍候的残废者?”“是的,先生。”“真的吗,简?”“完全是真的,先生。”这里,简爱没有说过一句海誓山盟的话,但她对罗契斯特的执着、真诚的爱却表达的那样透彻,几个“是的,先生”,说明她对罗契斯特的爱是冷静而坚定的,决非一时的狂热。从这两位主人公中的对话,可以看出作者对特定环境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得十分准确,人物的语言与环境和他们的性格完全吻  相似文献   

20.
一日,我的一位爱好写点书评的朋友来访,愁眉紧锁、情绪颇低。问其故,告曰:最近写了一篇书评,评的是一位目下有点名气的青年作家的一本新集子,书评除了对作品的肯定之外,还对其中的几篇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意文章刊出不久,编辑部转来了那位青年作家的信,信中对评者大发脾气,结尾用轻蔑的口吻讥笑道:“眼高手低!”听完朋友的怨诉,我倒轻松起来,对朋友说,你该高兴才是,他不是在恭维你么?评者所求只在“眼高”,而不在乎“手低”,他的讥笑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你的作用么?我朋友恍然大悟,终于露出了笑容。作者与评者的关系,历来有人摆不正。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云:“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