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管理防御假说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高管变更对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并以2007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高管变更使继任者面临再次变更的威胁,降低了其管理防御程度,强化了公司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但这一关系仅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存在,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这一效应可能被高管行政选拔机制和负债软约束等因素所削弱而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变更与资本结构调整的正相关关系仅在负债不足子样本中显著,表明高管变更具有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2010~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部监督对高管变更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显著促进了高管变更,媒体负面报道次数越多,高管越容易发生变更;不论是在国有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媒体负面报道均可以显著影响高管变更,但对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影响较大。媒体已经成为了公司外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马晨  张俊瑞  李彬 《软科学》2012,26(8):126-130
以2005~2009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补充与更正报告中出现"会计差错更正"项目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财务重述为因变量,采用配对样本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充足、成长较快、监事会规模较大、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较低;而审计事务所变更则容易导致公司发生财务重述。  相似文献   

4.
高管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订者和实施者,高管变更将影响企业绩效。企业绩效作为利益相关者评价高管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当高管不能满足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时将面临被变更的危险。重点研究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企业绩效与高管变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低水平的企业绩效将导致高管变更;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对企业绩效的敏感程度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为进一步研究高管变更与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文献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了上市公司不同类型的国有股东与主要高管的强制变更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未发生控股权转移条件下的上市公司主要高管强制变更现象与股东类型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状况的好坏是评价公司主要高管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投资公司型和国有法人型股东在监督主要高管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效率的,政府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效率是最低的。这表明并不是所有国有股东都不利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市公司发布财务重述公告是否会影响企业债务筹资规模,以及财务重述公告对历史财务报告修正的幅度对债务筹资规模的影响问题,本文以2008~2010年间沪深两市A股主板发布财务重述公告的企业为研究样本,选取配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财务重述企业债务筹资规模显著减少,财务重述项目数、相对重述调整金额与债务筹资额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与政府的监管成本、监管概率、处罚成本以及上市公司道德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处罚标准,加强上市公司的职业道德是防范和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就是通过各种激励约束机制使公司管理者行为能满足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要求,检验经营业绩和后续的高管变更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公司治理机制的方法之一。董事会监督、管理者持股、大股东监督和控制权竞争是西方国家约束高管的主要公司治理机制,而在转轨背景中,政府政治干预、大股东侵占和内部人控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主要因素,限制了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出高管权力结构的四个维度,并就高管权力构成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高管组织权力、能力权力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高管所有权权力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积极作用,且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也会对高管权力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开局关键期,如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以驱动企业创新备受关注,本文立足于有为政府的监管视角,认为证监会派出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能够影响上市公司创新绩效。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监管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监管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即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地理距离越远,企业创新绩效越低,考虑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总体上监管机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呈现出“鞭长莫及”效应;(2)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监管距离主要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内部控制质量两种公司治理效应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在监管距离与企业创新之间产生部分中介效应;(3)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监管距离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在高铁开通前以及制度环境更弱的区域中更显著。本文基于地理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融合框架丰富了传统基于“制度环境—产业/行业竞争—企业高管”驱动企业创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