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卡尔维诺的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以双重视角揭示战争给人类所造成的“异化”:一方面展现战争所导致的儿童的“非儿童化”现象,另一方面暴露战争对成年人的摧残,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变异”。“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代表了被“非儿童化”的儿童仅存的纯洁、真挚的童心,代表着人类“原生态”、“原心态”,象征着被战争所“异化”了的人得以回归、得以解救的途径。人类只有放弃人类社会所谓“文明”的异化产物,回归到人类童年时代的那份童贞,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最终踏上一个平静与“和谐”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2.
工业科技文明社会中人们心灵异化的现实,诗人主体的心灵漂泊和精神客居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规约着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的理念和实践,他的《抒情歌谣集》体现出一种精神客居者对人类精神家园、诗意栖居理想的追寻,并大致呈现出三种回归的路径,那便是回归自然、回归童心、回归人性本真。  相似文献   

3.
纳撒尼尔·霍桑早在其小说《七角楼》中着力描绘了一幅人类孤独和异化的群像,其中主要人物由于自我原因或社会原因被疏离、异化,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孤独,也为了摆脱孤独,走出被疏离、异化的窘境而努力、苦苦挣扎。霍桑对人类孤独与异化的生动描写以及对走出这种窘境的探索体现出《七角楼》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凸现在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出现的局部不文明而导致人精神困惑的产物。本文通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主人公在异化过程、形式、结果、原因等方面的比较,从中挖掘异化的深层内涵,并对抵制异化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约翰·威廉斯1965年塑造的"斯通纳",浓缩了人类在20世纪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经历与精神超脱。他的独特声音与悖反行为,是对个体身份异化的一种伦理质疑。战争作为人性的试金石与分水岭,工业社会伦理环境要求个体必须在"浮士德精神"与"斯通纳心灵"之间做出选择:斯通纳在大学教育之后,经历了浮士德走出书斋后的四次人生追求,追寻自身在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也或在内心深处坚持的自我身份遭遇四次异化后,做出回归人性的伦理选择。社会环境对斯通纳不断地"否定",促使他在伦理两难中发现内在自我,从而,走出文明进步对个体异化的假自治环境。在文学、爱与生命意识的交融中,形成与当时社会伦理环境鲜明对照的人性存在:"斯通纳心灵"。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试图揭示父权制世界观统治下女性同自然倍受压制和迫害的悲惨处境。戴维.劳伦斯的中篇小说《公主》,讲述了主人公"公主"在代表工业文明的父亲极端的教导方式下异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充满矛盾的自我寻找过程,以及其异化的性格如何最终导致了代表着人类自然本性的罗梅罗的悲剧下场和自己荒诞的结局。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几近异化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及自然在父权统制下的悲剧局面,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对工业文明持否定态度,认为工业文明压抑了人的本性,使之异化和扭曲,因此如何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病,帮助人类摆脱现代文明的束缚是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之一。文章从文本细读的方式入手,对劳伦斯短篇小说《太阳》中的希腊精神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进行分析,看小说主人公如何摆脱现代文明的藩篱,复苏体内的希腊精神和血性意识,解脱自我,释放人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9.
文明的忧患不在于发展太慢。而在于失去了正确的方向.科学体育发展到今天,已深深被这种忧患包围,“人物倒置”、“兴奋剂”、“过度商业化”等异化现象对体育的蚕食,从客观召唤着体育的回归——回归自我,回归大自然。回归健康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我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深刻剖析,为进行科学异化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文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人的自我异化"开始梳理,论述了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理论与科学异化的密切联系,揭示了科学异化的现实形态,以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理论分析了科学异化的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危害极大:丧失自我、伤害情感、败坏风气,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觉。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文明交往观教育;教育者成为文明交往的示范者;开展文明交往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12.
普罗米修斯盗火虽然属于英雄神话,但又有别于一般的英雄神话,因为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首先,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为我们解读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和线索,这就是文明起源于火,人类文明的黎明是在火的催生下诞生的。其次,普罗米修斯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代表和象征,是主持正义、献身理想、反抗暴虐的化身,是敢于抗拒强暴,宁死不屈,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形象。再次,普罗米修斯集受难者、殉道者和智慧者、思想者于一身,他所担当的是人类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部苦难。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文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崇尚文明,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尊重人,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倡导主体道德人格理想等.重视人伦也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具体表现为倡导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并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建立骨肉般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文内涵,必然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化与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的“类“向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的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观,它凸显出人的类特性,它的实现也有赖于人类对自身类特性高度理性认同。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是社会可持续的前提下条件,人与人的一体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与自我的一体化是社会可持续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具有乡村与都市双栖生活的阅历。他从遥远的湘西流寓到北京,表明他本身就有着现代性企求。他漂泊在都市,思想上、情感上却无法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常常以“乡下人”、“乡巴佬”自居并以此为视角反思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即体现了非都市而赞湘西(农村)的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神之源:中国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萌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的观念的出现,应当是早期人类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主体观念,将人与自然初步区分开来以后的事情。《国语》所说的人神“杂糅”,与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布留尔所说的人与自然的“互渗”,都是对于原始时代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观念的概括。“杂糅”“互渗”是混沌初开、鸿蒙初判以后,才能够呈现出来的社会精神面貌。这种观念是上古时代神话的渊薮和古史传说的源头之一。人们脱离原始思维状态,具备“人”的自主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观念和神灵世界的相继出现,为人走向神坛和英雄时代的降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逾矩的罪人》中,西格蒙德由于逾越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成为家人眼里的"罪人"而自杀。在小说中,劳伦斯虽然认为西格蒙德自己、他的妻子比阿特丽丝以及他的情人海伦娜对这起悲剧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罪人。逼死西格蒙德的真正的罪人是压抑和摧残人性、使人的精神和肉体分裂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保守的社会习俗和拜金主义。西格蒙德的悲剧,是劳伦斯对英国现实社会提出的抗议和质疑,也是他对现代人荒诞的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彻悟。  相似文献   

19.
论人格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正趋于多元化。教育改革的深化使得人格教育愈显重要。人格教育注重人格品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达到和谐的发展,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自觉地将人类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素养,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从而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环境问题,农业革命以来,人口骤增。为了生存,竭泽而渔,使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人类古代明的衰落,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类统一了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地球,挽救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