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教材将“加胜于赵”解释为“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我认为这句话的注释不妥,具体表现在“胜”在这里不是作名词,而是作动词。  相似文献   

2.
刘统 《老年教育》2008,(10):12-13
谈到解放战争,人们都有一种概念:解放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飞机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其实,经历过战争岁月的人都知道,“小米加步枪”只是解放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个比喻。  相似文献   

3.
《六国论》一文中有句云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课本 (必修 )未注 ,而配套“教参”对此作了“补充”说明。笔者认为 ,“教参”所列关于赵、秦“五战”的所谓史实 ,同句子原意风马牛不相及 ,只能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 ,故有必要辨正如下 :为明确起见 ,先来看“教参”有关该句的“补充资料”———3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公元前 2 70年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攻赵 ,围阏与 ,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奢为马服君。公元前2 6 0年 ,周赧王五十五年 ,赵使赵括代廉颇 ,秦白起败之于长平 ,大破赵军 ,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 2 57年 ,周赧王…  相似文献   

4.
释“加”     
“加”是个会意字。《说文》:“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加”从“口”从“力”,表明是从口中强加于人的意思。既是从口强加,当然是言过其实、凭空构架的不实之词了。例如:①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例①“加”可训为“强加”,例②“加”可释为“欺骗”,均反映出“加”从“口”之义,是它的本义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我曾遇见这么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手里拉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路上走。母亲边走边给孩子出数学题:“5加4是多少?”“8。”孩子信口答道。母亲说:“不对。我是问:5加4是多少?”孩子迟疑了一下,回答:“6。”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瞧着母亲,想从母亲脸上看出是否答对了。“我是问5加4是多少!这么简单的一道题都不会算,真笨!”母亲显然沉不住气了,责怪着孩子。孩子低下了头。可母亲还不罢休,说:“再想想看,5加4是多少?”孩子怯生生地看看母亲,轻轻地说:“7。”只见做母亲的手一伸,“拍”地一下,巴掌落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哇”地哭了,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走了。目睹此情景,我真为那个孩子抱屈。孩子对一切新鲜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有句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加”,课本注作“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的意思”。但读后仍感似是而非,而且,转生疑窦:鲁庄公虚报祭品,其用意何在?若以常情忖度,“以少报多”,“虚夸”云云,不外贪污私占之嫌吧,但鲁庄公身为国君、位忝诸侯,欲壑再大,又何至于在众目睽睽的祭品上打主意呢?倘说增加祭品可以向神表示恭敬虔诚,那么,正该多多益善才是,又何必自曰  相似文献   

7.
高中读文课本第三册《谋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注“一胜一负”为“意思是胜负各半”。但到底怎样“半”法呢?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从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似乎正确,,因前面说双方了解则全胜,后面是双方不了解则全败,这里说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名词所有格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of”所有格 ,也称“普通格” ,一种是“s”所有格。“s”所有格的使用越来越广。它主要用于表示有生命的东西 (特别是人和动物 )的名词。它的拼写和使用规则 ,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示单数名词的所有关系 ,通常在名词后加“’s”。如 :theboy′sfather(那个男孩的父亲 )today′snewspaper(今天的报纸 )UncleWang′sbrother′sdaughter′sfriends(王叔叔的兄弟的女儿的朋友们 )。2、如果原词已有复数词尾“ -s” ,则只加“,”。如 :theteachers′office(教师办公室 )thetwingirls′bed room(双胞胎姐妹…  相似文献   

9.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央视某主持人在开幕式上有这么一句:“DNA是2000年发明的。”一个记者在赛前采访腿部有旧伤的女排队员赵蕊蕊时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不高兴地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有个记者问跳水冠军杨景辉:“听说你是83  相似文献   

11.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12.
“除非”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除非”一词的意义,长期来人们意见分歧。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我国语言学界就发生过“除非”究竟是“非非”还是“非”之争。以后,争论延续不断,并形成两种比较集中的见解:一种认为“队非”是“只有”;另一种认为“除非”兼有“只有”和“除了”两义。这两种见解内部,又各存在意见差异。同是持“只有”见解的人们,有的坚信不疑,有的比较游移;同是持“兼有两义”见解的人们,有的对两义“一视同仁”,有的则侧  相似文献   

13.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15.
张建  景晖 《考试》2007,(Z1)
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说得颇有道理。但我们认为,在决定人生命运的重大关头,或者说在只能成不能败的考必胜时刻,细节固然重要,但另一种因素更重要,那就是心态加技巧。保持必胜的心态高考中,要求严谨、认真、细致,时时处处“三思而后行”。高考本身就有考察同学们的情感意志品质的任务,同学们要树立“易题有埋伏,解题时要多警惕;难题有暗示,解题时要靠技巧,唯有不折志,才能取胜利”的必胜信念。  相似文献   

16.
《报任安书》一课中有“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一句,课文对“罔加”一语作了这样的注释:“受到法令制裁。罔,同‘网’,法网。”对“罔加”一词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种解释,即是一种标准量,是所有“1单位事物(或其他)”(单位前置于“1”)的统称。这里单位“1”中的单位,有的能准确地说出来,例如把一块蛋糕、一条线段、一把铅笔、一群小羊、一项工程等看作单位“1”时的块、条、…  相似文献   

19.
赵兰珍 《学语文》2002,(1):15-15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这个中。宋朝的赵希鹄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鲁迅先生赞成这样的见解,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上述见解非常精辟,它告诉我们“画眼睛”不失为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种佳法。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一扇扇“窗户”,我们就可以窥见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窥见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窥见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鲁迅先生不仅是“画眼睛”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画眼睛”的行家高手,他在短篇小说《药》中、《伤逝》、《祝福》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20.
说课 ,是评价教师基本功、教学水平和潜在素质的一种常用方法 ,时常用来选拔教师 ,故颇受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从我们这儿看 ,不少教师还不懂得怎样说课 ,把“说课”说成了“上课”。一、什么叫说课?说课的“素材”是教材中某一章节 ,说课的内容是实施教学时要考虑的基本项目(见后述) ,说课时要立足于教师个人的见解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 :说课就是说课者面对评委 ,根据自己对某章节教材(某篇课文)的见解 ,对实施教学时要考虑的基本项目 ,从内容上、理论依据上进行说明和分析的过程 ,简言之 ,说课就是教师说清楚怎么去“备”、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