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7月17日到22日,一个宇宙奇观——彗星撞击木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 7月17日,第一次撞击开始时差不多地球上的每一台天文望远镜都在监测着木星。而且人类在地球和木星之间,构筑了一个立体交叉的观测网,环绕地球飞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传回一幅幅清晰的照片,离木星只有2.4亿公里的伽利略卫星从木星背面直接观测着撞击过程,已经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2号飞船也在回首观望着彗木碰撞。所有收集到的观测数据,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传送给世界各地的天  相似文献   

2.
来自冥王星及其以外的新消息当研究行星的科学家分析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及其卫星查龙的图象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意外。这一组共60张照片,是在该望远镜修理之前的15个月间摄得的,它们显示出查龙是沿着一个略呈椭圆形的轨道环绕冥王星飞行的。这个人费解,因为冥王...  相似文献   

3.
由1990年4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观测到的新数据表明,宇宙将像现在这样永远地膨胀下去。据1月13日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披露,“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高分辨率摄谱仪发现,氢的同位素氘只占星际空间氢总量的15/100万,远远低于以往估计的数值。科学家认为,当时,宇宙会在这些物质的吸引下收缩,即形成“宇宙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低于一定数值时,宇宙就将像现在这样永远膨胀下去。氘是衡量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物质多少的一个重要尺度,“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的数字表明宇宙总质量,  相似文献   

4.
“哈勃”太空望远镜三年前发射升空,如今修复后正在以它无可比拟的视力,密切注视宇宙变化的一切蛛丝蚂迹。这部“太空神眼”以哈勃为名,可见哈勃在天文领域的重要影响。的确,从事天文研究的人认为,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哈勃比伽里略之后的任何一位天文学家都要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与当年伽里略坚持把地球从太阳系中心排除相比,哈勃则证明了,银河系不是宇宙  相似文献   

5.
“魅力无限”是时下新一代太空望远镜“韦伯”的建造者为其精心打造的口号。作为21世纪高科技空间天文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亮相将使哈勃望远镜黯然失色。韦伯也是NASA未来空间观测的筹码,它将继续沿着哈勃望远镜开创的道路走下去,对宇宙纵深进行研究,揭开宇宙起源的秘密。目前,韦伯的建造工作正在诺斯洛普空间技术公司(NGST)如火如荼地进行。它的新设计采用了包括轻型折叠式光学镜片、可展式遮阳板以及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在内的多种先进设备。这是代表20年前最先进技术的哈勃望远镜所无法比拟的。韦伯将利用更强的观测能力、更敏感的视角透过宇宙的茫茫尘埃探索远古星系诞生的奥秘,书写前所未有的宇宙观测时代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以哈勃之眼遥望太空,这个视界果然变得前所未有般通透。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向地球传送回的宇宙新图景,天文学家对宇宙秘密的认知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     
爱因斯坦没错宇宙有“暗黑能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教授亚当·里斯近日宣布,通过哈勃望远镜,他们第一次取得了支持“暗黑能量说的“重要数据。里斯和同事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了23颗超新星。由于科学家已经探明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机制,因此天文学家不仅能用超新星现象测量星体距离,还能知道超新星消亡时的宇宙膨胀速度。里斯取得的“重要数据为爱因斯坦视为“最大学术污点的“宇宙常数”洗清了“沉冤。爱因斯坦当初在写下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后,发现方程式中描述的宇宙不是在膨胀就是在收缩,但他相信宇宙处于亘古不变的稳定状态,于是在方…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年前由天文学家预言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大碰撞”已被事实验证了。这次“彗木相撞”,对天文学家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是一次全球范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全世界上百座天文台、数以千计的天文学家都在进行观测,几乎用了所有能够利用的现代实验技术和观测装置,意在这千载难逢的天文事件观测中有所建树。美国动用了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旅行者2号、伽利略宇宙探测器在内的大型观测装置。中国科学院各天文台站的科研人员也都投入了紧张的观测,包括远东最大的2.16米望远镜在内的众多大型观测装置都对准木星,多波段观测碰撞过程。在全世界天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HSNBC网站最近公布了迄今最伟大的太空望远镜,这些近20年里先后进入太空的望远镜好比"太空之眼",帮助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时间:1990年主要功能:填补地基望远镜观测的缺口哈勃望远镜于1990年发射升空。这部功勋卓著的望远镜重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向公众奉献了大批精彩绝伦的太空靓照。2007年,哈勃望远镜遭受了硬件失灵  相似文献   

10.
欧洲空间局科学计划委员会日前确定了 2008年至 2013年五大科研任务。   这五大科研任务均属投资强度为中等的“弹性任务”,以解决重大宇宙开发计划的技术、安全问题为目的。首先,是与美国合作研制比哈勃望远镜大 4倍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 NGST),它将在 2010年替代哈勃望远镜,欧洲主要为其提供分光计和成像系统。该计划也是五大任务中的第一大优先发展项目。其次,欧空局计划在 2009年,由 2颗俄罗斯质子号火箭发射名为“ BepiColombo"的水星探测器,这是自 70年代以后,人类第二次以探测水星为目的的发射计划。该探测器预计投资 …  相似文献   

11.
哈勃望远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口径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太空望远镜。在590千米的高空,哈勃凭借强大的光学系统、精密的科学仪器及良好的辅助系统,为人类展示宇宙中极其精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1990年4月25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空间望远镜送人太空,标志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6,(19):40-41
白日以这小小地球的喧扰,淹没了整个宇宙的沉默.——泰戈尔 星系常被称作“岛宇宙”.人们曾以为银河系便是宇宙的全部,当哈勃空间望远镜把原本被当作是星云的星系认定是另外的“银河系”后,这些分布在各处、由无数恒星构成的天体,便被人们比作了漂浮在茫茫宇宙中像小岛一样的“岛宇宙”.  相似文献   

14.
太空望远镜从地球上发射,安放在大气层之外“朦胧”的太空。凭借其惊人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宇宙的奥秘正不断被揭开。★哈勃望远镜哈勃望远镜长13.3米,直径4.3米,重11.6吨,造价近30亿美元,于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高590千米的太空轨道。哈勃望远镜以时速2.8万千米沿寂静的太空轨道运行,默默地窥探着太空的秘密。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相机可拍摄到几十到上百个恒星的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其观测能…  相似文献   

15.
1.前言宇宙对于人类而言一直都是个神秘的地方。随着世纪末中国“神舟”号成功上天、美国无人探测器登陆火星失败、修复哈勃望远镜等一系惊人之举,人们开始再度审视这浩渺的宇宙,心中都有着相同的疑问:人类是否能够找到另一个“地球”而实现太空移民呢?本文将从理论上来分析探讨太空移民的可能性,也就是探讨太空移民有没有违反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16.
一、本大题共36道选择题,每题6分,共216分,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随着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用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已提到人类的议事日程。1.“哈勃”望远镜的升空,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与地面观测相比,空间观测的优势在于(  )。A.距天体更近    B.排除了大气的干扰C.不受太阳辐射影响D.不受宇宙射线的影响2.人造卫星不但可以探索宇宙,把它和现代的遥感设备相结合,还可快速实现地球资源调查和全球环境监测。下列不同轨道卫星,适宜担当此任务的是(  )。A.同步定点卫星 …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6,(12C):F0002-F0002
2006年11月23日,科学家们投票选出了哈勃太空望远镜16年来拍摄到的五张最佳照片,哈勃每周向地球传回约1200亿比特的停息,成为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功臣”。它发回来的照片向人们表明,宇宙是多么的神秘和美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天文学家们是一帮最闲不住的人!1989年,大名鼎鼎的哈勃望远镜还没有走马上任的时候,他们竟然就已经坐在一起,商量由谁来做哈勃望远镜的接班人啦!哈勃望远镜的接班人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退休年龄一再被延长的哈勃望远镜又郁闷了!它多次提出要一头扎向美丽的太平洋,结束"宇宙摄影师"的职业生涯……无奈,这些要求全被驳回!而这还是因为它的接班人——詹姆斯·韦伯望远镜。  相似文献   

19.
科学     
宇宙年轻了80亿岁哈勃望远镜搜集的资料表明:宇宙的年龄是120亿年,而不是曾经被认为的200亿年。然而即使减去这么多年龄,也足以支持宇宙大爆炸学说。本世纪20年代以前,否认宇宙存在起源问题的稳恒态学说是最为流行的理论。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哈勃望远镜以此人命名)推算宇宙的年龄约为20亿年,但一些星体的年龄较这一推断古老,放这个观点受到怀疑。在80-90年代,推算宇宙年龄为200亿年,现在推算的120亿年仍足以涵盖最古老的恒星。天文学家还公布了令人失望的消息:宇宙自最初期的大爆炸以来,一直处于不停的@胀之中,星星们也随…  相似文献   

20.
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以往研制和发射的卫星都是以一个或多个系列化的独立卫星进行的,随着目前不同应用对卫星使命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卫星变得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复杂,使得其研制和发射成本大幅提高,研制周期变得更长,风险度也随之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的航天专家开始探索“快、好、省”的新的卫星发展方向,他们受地面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启发,提出了“卫星编队飞行”的概念。所谓编队飞行就是由若干颗卫星在轨道上构成一个特定形状,各颗卫星一方面保持这个形状,同时又绕地球中心旋转,各颗卫星轨道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