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档案与建设》创刊30年了!作为一个看着她一年年长大的老档案工作者,总想说点什么。我于1981年跨进档案部门,时隔三年《档案与建设》创刊,从此便与她结下不解之缘。30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档案与建设》从一个灰头土脸的瘦弱的小姑娘(创刊伊始只有薄薄的32页,1984年只出版两期)成长为一个光彩照人的淑女(今年全新改版的《档案与建设》大开本,96页全彩印,令人刮目相  相似文献   

2.
正2001年底我因工作安排离开了《档案与建设》编辑部。作为一名在《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工作了16个年头、从事档案工作满30年的兰台人,对《档案与建设》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当再过4天就是马年,洋溢着浓浓的过年味的时候,我拿到了2014年第1期《档案与建设》杂志,其精美的设计和印刷,时尚的用纸,考究的栏目设置,以及页码增加所带来的厚实感和沉甸甸的份量,立刻一种享受和愉悦之情涌满心头,不觉为30年来《档案与建设》在变与不变中的成长和成熟叫好。《档案与建设》的"变",说的是  相似文献   

3.
台湾知名作家蒋勋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今天,我也将以布道的心情传播"大美",而这"大美"来自于一位普普通通的档案人。她就是绍兴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党支部书记屠剑虹。初识屠剑虹,是在2008年她被评为档案研究馆员的时候;再识屠剑虹,缘于案头几本多次获奖的编研精品——《绍兴老屋》、《绍兴古桥》、《绍兴街巷》和《绍兴古城》、《绍兴老照片》。近期,我欣闻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于是又一次前往绍兴市城建档案馆。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众多的档案学术期刊中,《档案与建设》属于我特别钟爱的一种。这不仅因为她对于我专业成长的特殊意义,还因为她卓尔不群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建设》伴我二十年,成为我工作学习、理论研究和档案业务写作的良师益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档案战线经恢复整顿,各地加大了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档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作为某陆军学校第一任档案助理员,迷迷糊糊地走上了这个岗位。当时我对档案两字相当陌生,对档案业务一窍不通,如何开展工作难住了我。恰巧此时《档案与建设》创刊了,第一次拿到《档案与建设》,她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一口气从头看到尾,从此我一期不拉地期期拜读。凭借《档案与建设》的指导,我对档案工…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档案与建设》创刊20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表示祝贺。转眼《档案与建设》已到了"而立之年",时间过得真快,它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出彩的谋略使刊物越办越好。一、从栏目设置上,可以看出《档案与建设》办刊的一个指导思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档案特性,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既设置主要反映本省的"要  相似文献   

7.
正"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1984年的秋天,《档案与建设》创刊,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作为创刊人之一,我对《档案与建设》一直充满着珍爱之情。前段时间,我得到国家档案局颁发的荣誉奖杯,不知不觉地从事档案工作也逾30年矣。三十而立、事业有成,我的兰台生涯与《档案与建设》同生共进,源远流长。1984年春,局党组决定筹建综合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在原来的  相似文献   

8.
正人生每一天都是一个篇章,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结识《档案与建设》,让我有遇到知音的感觉,给了我做人做事的信心和希望。更因与她的结缘,让我收获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爱情,并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档案与建设》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她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挚友。  相似文献   

9.
《北京档案》在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蒙编辑部的惠赠,每月我都能非常准时地收到一本,这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也使我对《北京档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北京档案》成了我案头常读的一本杂志,朝夕相见的老朋友.我读《北京档案》,理解了《北京档案》,在《北京档案》杂志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衡明慧同志在《档案管理》2013年第2期上发表了《信息时代医院档案保护体系的建立》一文(以下简称"衡文"),文章从依据信息时代特点建立医院档案保护体系的意义、档案保护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医院档案保护体系建设的原则和医院档案保护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衡明慧同志的多数观点,我表示认同,但衡明慧同志文中有关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表述存在错误。"衡文"在阐述建立医院档案保护体系的意义时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南京市档案局(馆)树立"大档案、大服务、大安全"的理念,着力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实施"智慧档案"、"快乐档案",全面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精心编研《金陵全书》、《铁血忠魂——辛亥先烈范鸿仙纪念文集》等档案文化精品;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与社会媒体共同策划《红色寻踪》电视宣传片、《百年档案》广播专题节目,跨界合作《城缘》  相似文献   

12.
<正>一月初,刚接到退休通知不久,又接到《四川档案》编辑部负责人的电话,要与我约一篇关于杂志创刊四十周年专栏的稿件,婉拒不成,只能应下了。泡壶茶,端坐在冬日的暖阳下,闭上眼,一边享受着阳光透过腊梅树洒下的惬意,一边品味着茶壶中溢出的清香,竭力在大脑中苦苦地搜寻着我与《四川档案》的故事。从1983年创刊至今,整整四十个年头,一路走来,我与《四川档案》结下深深情缘,可以说她几乎占领了我大半个工作生涯,也可以说,和她之间如同一对恋人,不离不弃,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13.
我坚持阅读《四川档案》已有5年时间,30期《四川档案》,每期我都认真拜读,一篇不落,一字不漏,并坚持在一周内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及办刊建议反馈给编辑部,为提高刊物质量献计献策。注重应用,促进业务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档案部门的负责人,《四川档案》确实给了我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她的《学术论坛》、《科教兴档》、《依我之见》、《海外视窗》、《创新纵横谈》、《档案法制建设》等栏目的前卫观念,不断激励我开拓进取;而她的《馆室园地》、《专门档案》、《农档新议》、《利用天地》、《兰台风采》、《新技术应用》、《档案保护技术》等栏目,又…  相似文献   

14.
正1985年,也就是《档案与建设》创刊的第二年,我"半路出家",由一个市级机关的文书档案工作者,走上淮安市档案局馆的编研岗位。从此,也和《档案与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缘份可以称之为"稿缘"。我利用工余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写稿、投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审阅、修改、刊发,一本刊物成为无形的纽带,将我和编辑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近30年的交往中,作为一个老作者、老读者,我同《档案与建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几乎和每一位编辑都成了知心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浙江档案》即将迎来创刊第300期,这是浙江档案界乃至全国档案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作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和作者,我谨表示热烈祝贺。与《浙江档案》结缘已经整整20年。早在安徽大学档案专业学习期间,我就知道《浙江档案》是一份质量较高的档案刊物,每次阅读,总有收益。1990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其间开始涂鸦一些文字,投寄给包括《浙江档案》在内的档案刊物并得以发表,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从事档案学研究的信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档案》就是引导我开展档案学研究的启蒙老师,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中办、国办合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把《意见》精神与襄阳档案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三个三"的思路,健全三个体系,提升三个能力,建好三个档案,加快建设档案强市步伐,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做出新的贡献。一、筑牢三个体系一是健全档案资源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9号令,从四个途径建好档案资源:依法接收建资  相似文献   

17.
正《档案与建设》诞生于1984年,那时候我还在高中苦读。两年以后,误打误撞进入档案专业学习,毕业以后一直在档案部门工作,也一直在同一个单位供职。如果1986年可以算作与档案事业结缘的话,我的档案生涯仅仅比《档案与建设》晚了两年。回顾已经走过的档案历程,《档案与建设》如同一位师长,不断地给我启示,又如一位老友,见证了我的成长。蹒跚学步时的扶持探讨档案学理论的兴趣,是在苏大档案专业学习时养成的,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档案与建设》对我的影响。这个故事,曾经在1994年《档案与建设》十周年时,我撰写的《提携新人播撒希望》里详细描述过。20年过去,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档案与建设》2004,(10):10-10
《档案与建设》已走过了坎坷而辉煌的20年。20年,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档案与建设》来说却意义非凡:她和着江苏经济社会腾飞的节拍,记录着全省档案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每一步;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着20年江苏档案事业所铸就的丰功业绩;她展示了全省广大档案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折射出档案专家、学者们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昭示着江苏档案事业未来发展的灿烂前景。她无愧于“江苏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全  相似文献   

19.
对话·2014     
正2014年8月6日至9日,由《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档案》杂志社和《档案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中国档案见证新中国档案事业》、《新时期对档案职业的要求与挑战》等三个学术报告,并就档案的"法制与标准"、"职业状况"、"职业责任与风采"、"数字化生存"和"资源建设"等五个专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而"对话"则是贯穿论坛始终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书橱里有不少档案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浙江档案》。一是因为《浙江档案》是全国最早出月刊的省级档案专业刊物;二是因为我是《浙江档案》的老读者。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习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细细阅读她,从中了解档案学术研究动态,汲取来自档案实际工作的养分。同时,她也成了我发表学术见解的重要园地之一。档案专业期刊有七、八十种之多,《浙江档案》以其鲜明的特色、上乘的品位而独树一帜。翻开《浙江档案》不难发现每一期中都有几篇好文章,或视角独特、或观点新颖、或言辞犀利、或意味隽永,使人掩卷不忘。正因为如此,在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