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天步真原》与哥白尼天文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指出,由穆尼阁翻译的《天步真原》一书的底本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兰斯玻治的《永恒天体运动表》。兰斯玻治是哥白尼学说的信从者,他的天文表是以日心地理理论为基础编制的。从穆尼阁翻译该表的目的及一些中国学者曾从他那里了解到西方地动说的事实来看,《天步真原》的原本中很可能使用的是日心地动模型,而薛凤祚在将该书辑入《历学会通》时对这些模型中的日地位置作了人为的颠倒。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14,(5):16-17
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是国内最早开始智库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从2002年开始进行中国的智库研究。同时,从研究数据上,他可能也是资料占有最全面的学者。在2004年,他就调查了来自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1家智库的情况。尽管目前中国智库看似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朱旭峰仍然反复说:"对于中国的非官方智库来说,首先是要活下来。"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过程。眼动技术可以提供读者在比较自然的阅读条件下对文章信息进行加工的实时的、连续的眼动数据,为研究不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本文从介绍阅读眼动研究所关注的指标出发,综述了中国学者利用眼  相似文献   

4.
引子“……阳嘉元年,夏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丽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位物理有机化学家——周厚Fu先生简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厚Fu(1903~1970)是中国最早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后期,先后撰写2篇论文和一篇专著,探讨物理有机化学有关问题,该文介绍了周复Fu的简历和他在化学研究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一、山西琵琶艺术之历史渊源琵琶与唐诗、与山西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绝非巧合,而是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山西的文明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尧、舜、禹时期,当时还处在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三位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主要的活动范围就集中在山西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学者认为,我们通常说的华夏,"夏"就是指今天运城市的夏县。因此说,山西是黄河文明或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代化学史上值得纪念的学者——虞和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和钦(1879—1944年)是中国近代化学史上值得纪念的学者之一。他最早向国内读者介绍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也是制订有机物系统名称的第一个人。基于其在科技史上零散可见,未见全貌,故据其著作和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以介绍这位近代科学的早期传播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做武器的国家,也曾在火器枪械制造上领先于世界,但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却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这归咎于满清“骑射乃满洲根本”的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内容分为上、下二卷。上卷阐述了大乘菩萨道的修习阶位,下卷阐述的是大乘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戒。该经在中国佛教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在中国佛教戒律研究方面是无法越过的一部经典。随着佛学研究的深入,从古及今,有诸多国内外学者围绕汉文本《梵网经》作注疏、论述或进行学术研究。综观国内《梵网经》的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究和综合研究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据《大英百科全书》与《世界科技发明史》等史籍记载:1882年俄国著名机械师、发明家莫扎伊斯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飞行器,中外不少著名专家、学者也持此说,我国读者似乎对此亦深信不疑。其实,最早发明载人飞行器的理应是中国人。笔者在偶读史籍中所知,在明、清时期至少有四  相似文献   

11.
王德亮 《知识窗》2006,(11):35-35
中华正史典籍中"宗教"一词,最早见于<宋史·儒林传>之<吕祖谦传>,中有"(祖谦)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之语.此处宗教乃为官名."宗"、"教"分别作为一词,在汉语中出现皆为时甚久,应用广泛,尤多见于佛门.特别是南北朝至隋唐之际,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的学者在注解经典时,多从名、体、宗、用、教5个方面予以阐释说明,后"宗"与"教"逐渐被连缀成"宗教"一词,即指佛教的教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介绍玻尔的科学贡献。1929年,周培源最早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玻尔应中国两所最高级的研究院和四所最重要的大学邀请,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会见了许多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导人、物理学家和学者。中国学者称玻尔是“现代科学思想的领袖”,“原子物理学的开拓者”,“世界今日最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38至1939年,张宗燧曾到玻尔的研究所工作,与玻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次世界大战后,玻尔与中国学者断绝了来往。大战结束后,张宗燧恢复了与玻尔的通讯联系,胡宁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哲学家罗忠恕在瑞典会见了玻尔。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天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天文台,最早的天文台建于夏代;元代曾经在北京建立的司天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我们有着令人羡慕的两千年不间断的天文记录,有着精确的历法理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尽管孔孟等人早就在作品中表现了品评文学作品的观点,但一直到了魏晋,才有专门论文的作品,最早的就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了.现在的很多学者都充分肯定了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创之功.本文就这一重要文章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作用,及曹丕的在文学理论上的主要观点作以简单介绍,进而揭示了他的观点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天文现象的认识曾经历过漫长的道路,从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对时空的认识几经更新.然而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如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值究竟是多大?它是一个常数,还是会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牛顿反平方定律严格成立吗?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吗?光子的静止质量严格为零吗?这一个个问号深深地吸引了一群受好奇心驱动、乐于探索的年轻人-他们就是以长江学者罗俊教授为带头人的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与理论研究群体.近加年来,他们埋头于喻家山下山洞内的引力实验室,远离尘嚣、潜心钻研,取得了一项项引人注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欧洲十六、十七世纪的那场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转折,而引爆这场宏大革命的则是一位业余天文学家①所写的一部不业余的著作,这就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天体运行论六卷》(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Libri Sex,以下简称《运行论》).哥白尼一生小心谨慎,他十分清楚"日心地动说"与正统学说存在冲突,所以在生前迟迟不愿系统发表自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尽管孔孟等人早就在作品中表现了品评文学作品的观点,但一直到了魏晋,才有专门论文的作品,最早的就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了。现在的很多学者都充分肯定了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创之功。本文就这一重要文章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作用,及曹丕的在文学理论上的主要观点作以简单介绍,进而揭示了他的观点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气,即地中之气,是来自大地里的力量和气息.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顺乎人理,接其自然,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对接,才会春暖花开,焕发勃勃的生机.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明代名医刘纯在《短命条辩》里明确指出:"病家不接地气,故阴阳不通.是之阳气自行消长,而症候随之消长.嘱病家每日赤足走路,半时辰即可."可见,"接地气"关乎人体的阴阳平衡、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崇祯历书》最早引入第谷的蒙气差修正,改变了我国天文观测不考虑蒙气差影响的状况。《历象考成后编》中进一步引入了卡西尼蒙气差理论和新的蒙气差表,这份蒙气差为当明学者根据卡西尼理论计算所得。卡西尼蒙气差表比第谷之表有更高的精度,它的引入是中国在蒙气差的认识和修正方面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北大、清华是中国学术和文化的象征。她们一直被誉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在亚洲大学中也名列前茅。深厚的文化沉淀、严谨的学术传统,造就了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大师。学者们渊博的学识,杰出的才智,无私无畏的独立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魅力。他们的个人品质与风范让人高山仰止,在世俗中总能坚守灵魂的阵地。可以说,两校一直是一代又一代学子衷心向往的圣地。因此,主宰这样最高学府的校长绝不能是平常之辈。远一点来看,两校历届校长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是校长,而且是某一时期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思想潮流和社会趋势。他们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又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比如,北大的孙家鼐与百日维新,严复与《天演论》,蔡元培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胡适的主张白话文,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几乎囊括了每一次中国自由和民主的发展。清华校长、我国杰出的现代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早在1931年就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