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山行     
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用再美的诗句也难以道尽黄山的奇,用再美的词语也无法颂扬黄山的秀。在黄山面前,所有人都会词穷。那景色的美与壮,只有用眼看,用心体味!早安黄山早上6点出发,我们成为黄山接待的第一批游客。同乘的大巴上,还有一队来自韩国的游客。在黄山脚下,答应友人邮寄  相似文献   

2.
正奇山胜水相映成趣,云海雾岚缭绕其间,这就是生态探秘旅游的绝佳去处一一浙江省安吉县。举世无双的万顷"中国大竹海"就坐落在这个长江三角洲上一座美丽的"都市后花园"里。浙江安吉,这里人文兴盛,气候宜人,山川锦绣。到安吉旅游,你可以充分领略竹海的连绵起伏,深山峡谷的奇异诡秘和人与自然的最佳和谐。最近笔者采风走进这个享有"中华竹都"之美誉的安吉。安吉境内那山峦叠嶂、绿荫环抱、山清水秀、竹海茫茫,竹文化、竹风情,赋予了安吉旅游独特的迷人魅力。满目都是怡人的绿色,使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3.
杨长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侗族画家,他的笔墨翻卷着家乡的云海松涛。 1938年,杨长槐出生在侗乡天柱县,一个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的侗族家庭里,几兄妹中他是长子,童年和所有的侗家孩子一样是在放牛砍柴中度过的。年老的外婆经常带他到山上的寺里烧香,香火缭绕中他一遍遍痴迷地看墙上色泽鲜艳的壁画。没有画  相似文献   

4.
迟暮新疆游     
当我还在童年时代,就从小学地理书上对新疆有了那么一种特殊而又神秘的感情。直到迟暮之年的1998年7月,才与老伴有机会踏上了这片神往已久的土地。 飞越和游览天山 下午2时40分由北京机场起飞,穿过茫茫云海,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空翱翔,经过呼和浩特、包头、酒泉上空后,机上空姐从广播中向旅客预告:“飞机下站进入新疆境内哈密,你们不久可看到天山和天池了!”我急忙随声向窗外望去,逶迤的天山已尽收眼底。 天山雪峰确实美丽而壮观,那种万  相似文献   

5.
生态古诗选     
《生态文化》2010,(5):21-21
中国古典诗词数量之巨、艺术造诣之深、涉猎范围之广,语言之凝练、寓意之厚重、承载时代信息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而在这浩淼如沧海的古典诗词宝库中,许多诗作都以山河湖瀑、树灌竹藤、梅兰菊荷、蜂蝶虫鱼,以及飞禽走兽、自然景物等作为寄情抒怀的载体,与之对话、与之亲近,成为融入自然、珍爱自然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幽梦影》中的"美"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书中有既有自然之美、读书之美、艺术之美、交际之美,又有道德之美、哲学宗教之美。可以说,《幽梦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把审美的生活样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书中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了审美生活的一些问题,如有限性、虚无性、瞬间性等,这又使这部书具有了一种忧郁和反思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正她是越剧舞台上华容婀娜的俊小生,也是商业舞台上韬略雄心的俏木兰。十年的越剧生涯,她用"艺术之美"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转战商海,她投身房地产,用"建筑之美"赋予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以灵魂与生命;回归文化,她让中西艺术在赛丽美术馆中交融、生发、延展……同时,她热衷于慈善事业,立志成为慈善家。夏赛丽说,"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生涯"。在她看来,  相似文献   

8.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客家古邑(是指今广东省河源市所辖五县即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源城区等地域地理的范畴的统称,是秦设古龙川的一部分)家训中的言行举止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为官之道和交友齐家之道等"四道",堪称家训文化最值得称道的智慧之光。对于破解今日社会之道德滑坡、公德意识薄弱、美德式微等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谓用之恰逢其时,若加以科学继承、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必能实现今人"修、养、治、平"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传媒(本文主要指报刊)明显强化了有关中国的报道,其采访面之广,报道量之大,投入人力之众,耗费钱财之多,技术手段之先进,新闻倾向性之显著,批评、挑战性之浓烈,都可称得上史无前例。美国很早就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但在二战以前,未曾出现过长时间的、相对集中的报道。二战期间,不少大报刊都派遣驻华记者,  相似文献   

10.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人人皆有,指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虚灵知觉,人心、道心、善心都只是一个心,是心的不同存有状态。善心,执中之心,达于至善,即是本体也是功夫,而修养功夫之善使摇摆于善恶之间的危殆之人心无时无刻都在去恶而择善,并最终积久贯通达到至善的境界,使人的内在心灵之善与宇宙的外部秩序之善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艺如其人、画如其人,不修公正之心、何来冲穆之神?无寂寞研习之志、何来雅正之气?”多年的山水画创作,更使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渐悟做人为艺之道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货币之债具有种类之债的一般特性,具备"占有即所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重合以及不存在给付不能之特殊性。对于货币之债的认知,若仅从法学范围闭门解释,难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并运用法学、金融与经济三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解读。为增强货币之债的规范性,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订立借款合同、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墨子》是墨家作品,基本上是墨子言论的记述。我们所说的墨家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墨子》中所包含的政策思想。 政策对于国家的治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墨子有着深刻的认识:“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非命下》)这里所说的“政”就是政策。国家的安危治乱,就决定于统治者制定、推行的政策。“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诚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非命中》)制定正确的政策,避免、减少错误的政策,这是国家管理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若水 《文化交流》2010,(2):36-3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教授、画家李燕的身影和作品常现于众多文化艺术领域,这不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即使是老友,也因其涉业之广、投入之深、成就之大、头衔之多,真说不准该称他为哪一家更好。其实我认识李燕有个“三步曲”:即画家、国学家、杂家。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赋     
正长白山者,东北山峰之极顶者也。古称不咸之山。几易其名,后以其峰巅终岁积雪皑皑、云雾缭青绕白,始定名曰长白山。南望太行之高,北接龙江之沃。挹渤海,衔扶桑,贯通中朝。俯瞰则苍山如海,仰观则翠色连天。拢三江之源地,汇兴安之妙有。聚山岳之奇峻,兼林莽之清扬。山峦起伏以成岭,碧水幽幽以积潭。木无不秀,水无不清。穷山川之奇珍,尽天壤之灵奥。  相似文献   

16.
中华饮食文化之发达,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民族的特点、地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浪潮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传媒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近20年来,海外华媒体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地域分布之广、形式之多样以及社会影响之巨大,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网络空间基本属性、面临挑战、发展态势、未来前景的深刻把握,昭示着人类在网络空间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构筑战略之基,坚持尊重网络主权原则;培植动能之源,促进网络空间开放合作;巩固压舱之石,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稳定;共商治理之道,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构建传播之序,推动网络信息传播更加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20.
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产生了表情达意的文字。特别是近二千多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典籍。其中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典籍——地方志产生、形成尤早,自周秦传承以来从未中断过。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晶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瀚、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首屈一指了。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历史学家、方志家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为此,本文试图就中国方志文化的特点谈几点浅见,以求救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