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下列两个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②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相似文献   

2.
1.1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二重复句,共有四个分句.①②与③④是总分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与④是假设关系,可是没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2)“所欲”是动宾关系,“所”是代词,但是具体指代的内容随上下文而异.在第①分句里,“所”代“鱼”字,在第二分句里,“所”代“熊掌”.3)本章是论说文体裁,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可是下笔伊始就打了个比方,从“鱼”与“熊掌”入题,说到当“二者不可得兼”时,便只好“舍鱼有取熊掌”.这种打比方的写法,是《孟子》常用的辞格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造这样的“比喻句”:①“这个人我很熟,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②“我象妈妈一样爱劳动。”③“小红的妹妹长得象苹果一样圆”等。许多学生认为以上这些句子就是比喻句,因为句子中有“好象”“象……一样”的词。其实,他们对什么叫比喻句还没有真正地理解。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比喻句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我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四个问题:1.比喻句中必须有两类事物,如:“老师象辛勤的园丁教育我们”。如果句子中只出现一类事物,就不是比喻句,前面举的①②两例讲的都是同一类事物(人、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听到身边的人常说:“啊,我没有时间!”“简直都要忙死了!”“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根本就做不完……”可是,想过没有,我们是否真忙到没有时间的地步? 有位自称“让人头疼的男孩”说: “我有个很坏的毛病,做事总是拖拖拉拉。我的口头禅是‘不用急,  相似文献   

5.
(一)表示下文是对上文的解释和补充。这有多种情况,有单用一个破折号的,也有连用两个、甚至三个破折号的。先说单用的情况:①表示后面是对前句句中的词或短语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你知道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雨水很多很暴,有些泥土就冲到冀中平原上来了——冀中是我的家乡。”②表示后面是对前句句末的词或短语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③表示后面是对前面整句的意思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相似文献   

6.
刘墉 《教学随笔》2014,(5):13-13,17
①儿子刘轩念中学的时候虽然很叛逆,但是他说过两件事,我不但服气,而且难忘。 ②一件是我们看篮球转播。刘轩问我:“你有没有发现投进球的人总是第一个反防?”我说:“投进球的人,刚冲锋陷阵,一定最累,而且最可能接近对方的底线,为什么还最先反防?”刘轩理直气壮地说:“就因为他立了功啊!人有自尊的时候会更拼命!”  相似文献   

7.
一、把下面的字按音序重新排列。予寓铸持熔吾誉昌二、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昌盛”的“盛”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它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意思:①深厚;②热烈;③兴旺。“昌盛”的“盛”应选第()条解释。用①②两种意思分别组两个词:()、()。三、读下面的句子,并选择恰当的字填入()里。重师惩守肃1.我们一定要严()国家机密。2.你知道吗?严()出高徒。3.法律总要严()那些不法分子。4.会场的气氛既严(),又隆重。四、给下面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只要填序号)。身:①量词:②生命;③身体;④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遇到“难免”和“难免不”这两个所谓的词。有人说两个词完全相同;有人说两个词截然相反。对垒相持之下,只好去查“词典”,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大家称其为“死亡地带”。我们不妨来看这道语言表达题:①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②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还是不同呢?有一个材料认为相同:①中“难”、“免”形成双重否定,表肯定;②中  相似文献   

9.
舌头和牙齿     
从前,有个小男孩儿,他沾染了某些成年人也会害的一种毛病。害了这种毛病的人,说起事儿来不知天高地厚,牛皮吹得没边儿。“这舌头有毛病,口害,叫我跟着受罪。”牙齿抱怨舌头说,“它多会儿能学会安静一下呢?”“我的事儿跟你有什么相干啊?”舌头蛮横地顶撞说,“我给你吃什么,你就嚼什么,别的事,就用不着你多管了。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不喜欢其他人对我的私事横插一杠,别人的主意对我能有个好?”小男孩依旧不停嘴地瞎吹着,越吹越不着边际。这么吹着,舌头自己是感觉很得意的,它总能找到许多连自己都来不及弄懂的新词儿。有些话听起来要…  相似文献   

10.
“一”字在汉字中是书写最简单的。用它所组的词多是些普通的词语。多数人对“一”的使用,不像对一些华丽词藻那样爱用、讲究。其实,文章中正确使用“一”,也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何其芳同志的《一夜的工作》(五年制第十册第28课)中的“一”字,就别具匠心。一、频繁使用“一”字,突出总理工作劳苦例句:①题目:一夜的工作②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怎样在低年级语文课字、词、句、段、篇的常规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字的教学:突出音形、注重字义。如教“手”,音shou。解释:每人都有一双手的“手”。讲句,①手能劳动。②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③我们要用双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师问:你这双手做过哪些好事? 2.词的教学:以字带词,用词造句如教“贡献”。①讲清本义。“贡献”指把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人民,或是为国家、人民做有益的事。②连句.我们要为四化多作贡献。③讨论。你知道哪些人是对祖国、对人民作了  相似文献   

12.
单永进 《语文知识》2005,(10):21-21
“界限”和“界线”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们的读音完全相同,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使用起来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现代汉语词典》对“界限”的解释为:“①不同事物的分界:划清~|~分明。②尽头处:限度:殖民主义者的野心是没有~的。”对“界线”的解释为:“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跨越~。②不同事物的分界;界限①。③某些事物的边缘:标出房基地~。”  相似文献   

13.
说“事儿”     
“事儿”是“事情”的口语化形式,带有轻松的意味。例如: ①我跟你说个事儿。②我与你谈件事情。上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语体色彩上有所差别。“事儿”和“事情”的差别不仅表现在语体色彩上,而且也表现在词义范围、用法、甚至词性等方面。一般来说,“事情”所包含的意思,“事儿”都具备:在使用的时候,后者可以替代前者,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中两处有“亲切”一词:①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②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课本编者可能认为“亲切”易懂,故未加注释。但用“亲切”的现代常用义去训释这两处“亲切”,却不得其解。这里“亲切”究竟作何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一下列二例都是双宾语句: (1) 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的回忆》) (2) 给你早点!(《沧桑大地》)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用ZH代主语,W代谓语,B代宾语,双宾语分别为B①和B②。例(1)、(2)句式分别为:ZH‖W→B①/B②,‖W→B①/B②。一、双宾语句式的构成取决于谓语性质:一定要有“有所与”或“有所取”意义的及物动词(Wvt),能同时支配两个宾语,即B①和B②。  相似文献   

16.
俱乐部     
梦游“我希望你不要介意,教师”一位妇女在礼拜结束之后窘迫地说,“当你布道时,我丈夫离开了教堂。”“没有,我不感到难堪。”牧师回答。“你不知道,我丈夫打小时候开始,睡着了就会梦游。”诊断女人都希望自己年轻。一个中年妇女到医院,当医生问到她的年龄时,她说:“已经满二十岁了。”医生听了这话,在诊断书上写道:“口齿清楚,但已失去记忆力。”毛病“医生,请你帮帮我,我近来记性极差……”“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毛病?”  相似文献   

17.
星期天又到了,数学老师让我们自拟一份试题,主要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于是,我便打开了我的改错档案.其中很多出错的原因是没有联系学过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没有灵活运用.说到联系,使我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它有三问: ①把大象关在冰箱里分几步? ②把长颈鹿关在冰箱里分几步? ③动物园召开联欢会谁没有去?第①问我们都会回答,因为这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一道题.可分三步: 1. 把冰箱门打开;2. 把大象放进去;3. 把冰箱门关上.第②问可能会有大部分同学说与关大象的过程一样,如果是这样就不对了.因为这道题的三问之间也是有联系的,要想把…  相似文献   

18.
话说猪八戒偷吃西瓜,悟空在云端里看得真切,他有心教训八戒,就施计让八戒在路上一连摔了四个跟头,把八戒摔得鼻青脸肿。唐僧问八戒是怎么回事,八戒哼着说:“别提了,是我不该一个人吃了个大西瓜,这猴子一路上倒请我吃了四块西瓜皮。”悟空听到这里,笑着对八戒说:“你这个贪吃的懒猪,总算认错了。让我看,你这个毛病是永远也改不掉了。”猪八戒梗着脖子,哼着说:“就你猴头有德性,你凭啥说我猪八戒改不掉贪吃的毛病?”孙悟空斜视着猪八戒,说:“你敢和我打赌吗?”猪八戒冲着孙悟空说:有啥不敢?”孙悟空问:“你要是再贪吃怎么办?”猪八戒说:“我要…  相似文献   

19.
这钱不能借     
佳佳爱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他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佳佳和伟伟住在同一栋楼,上学、放学一路走,踢球、跳橡皮筋一起玩。伟伟有个毛病爱丢三落四。伟伟上学没带铅笔,佳佳说:“我给你!”伟伟没带钱买早餐,佳佳说:“我给你!”一天,伟伟对佳佳说:“借一元钱给我。”“借钱干什么?”佳佳问。“我……”伟伟犹豫着说,“我放学后去玩电游,你帮我保密。”玩电游?佳佳说:“这钱我不能借。”伟伟说:“只玩一次,我们是好朋友呀!”佳佳说:“我再说一遍,这钱不能借!”伟伟很奇怪:爱帮助别人的佳佳今天怎么啦?这钱不能借@胡木仁…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     
知道什么叫“一词多义”吗?考试结束后,左小明和丁林艳有这样一段对话,一起读一读,肯定会给你一点启示的。左小明说:“最后一题有四个小问题,我都答了。”丁林艳说:“没问题,这题你准得满分。”左小明又说“:那也说不准,问题在于我是不是答得非常准确。”这几句话里都用了“问题”一词“。问题”,让我们常常想“起需要解答的题目”。左小明第一句话中的“问题”就是这个意思;丁林艳说“的没问题”,相当于“没有疑问了”;而左小明最后那句话里的“问题”则“是关键”的意思。所以“,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意思。其中最常用的叫“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