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2.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3.
一、《奔流》第二卷第五本上的“传和诗”《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记念》)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说:“他(白莽)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后一本里。”此处的“传”指的是奥国作家Alfred Tenise原作,白莽译的《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诗”指的是匈牙利Sandor Petofi原作,白莽译的九首诗。这九  相似文献   

4.
对于鲁迅的文章,不少学生反映其“晦涩难懂”。我在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我以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二三四五”激疑导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讨论明确如下:“一”即一个标题,一个主旨。围绕标题,学生置疑如下:1、“忘却”与“记念”互为反义,在此是否矛盾?2、如何联系全文正确划分标题的短语结构层次?然后,通过自读,寻找有关“忘却”、“记念”的句子,明确“为了忘却”,正是难以忘却,写此文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即是全文主旨。因此,可谓一个标题,即是全文…  相似文献   

5.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7.
怎样诠释《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题?从一些资料来看,或以“忘却”为反语了之;或以“忘却”后边省略了“悲哀”二字作罢。虽然都不能算错,但实在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上述的解释往往脱离了课文,缺乏依据或说服力。我以为以紧扣课文的首自然段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来诠释课题为宜。先看看文章的开头一段。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有人问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先生,你可曾听说……”“且慢,朋友,”苏格拉底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否确知你要告诉我的话全部都是真的?”“那倒不,我只是听人说的。”“原来如此,那你就不必讲给我听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请问你讲的那件事是不是好事呢?”“恰恰相反!”“噢,那么也许我有知道的必要,这样也好防止贻害他人。”“嗯,那倒也不是。”“那么,好啦!”苏格拉底最后说道,“让我们把这件事忘却吧!人生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没有功夫理会这既不真又不好而且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流言止于智者应该忘却…  相似文献   

9.
·求解·尊敬的编辑老师 :我多次教《再见了 ,亲人》。对文中一句话至今还不很理解 ,希望得到您的指导。这个句子是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另外 ,如何区别以下一组句子 :a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b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能落泪呢 ?福建东山县西埔小学 吴琼华·回音·《再见了 ,亲人》一课中的“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个句子是疑问句。课文中前面讲到小金花听了她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杂义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关键性的同语“忘却”,在文中三处的含义一直未作过明确的注释,教学参考书但没有进行过中肯的分析。现就自己教学体会和参考有关资料,对“忘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杂文中的“忘却”一词,具有丰富的内函和特殊的意义,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揭示和对篇章的组织以及表现作家的风格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搞清弄懂它在义中各处的意义。首段中的“忘却”我很同意教参中的观点,舍“反语”说,取“正语”说,“因为两…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艺术构思,而写成的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沉痛祭文,战斗檄文。讲授《记念》,注意了根据内容形式辩证统一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原文关键语句、写作方法,分析思想内容;扣住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方法和关键语句的表现力量。具体方法是;以讲解讲清典故、难句,以讲述带过一般内容,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有的重点,用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本文只简谈启发学生分析课文的尝试。一、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分析思想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1、“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年青的作家”,“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表明鲁迅一直没有忘记,不能忘记柔石等人,为什么又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是对“忘却”的深刻阐释。在“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情况下,“将悲哀摆脱”,表明还要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轻松一下”就是要轻装上阵,以利战斗。  相似文献   

13.
Jay哥哥一向唱歌吐词不清,想不听错都难,在下略取一二,博各位一笑:《忍者》———“像一出怀旧的默片”听成“像猪八戒的馍”。《爱在西元前》———我很纳闷,怎么会有“爱值十元钱”?《安静》———“你要我说多难堪”听成“你要我说多难看”。《最后的战役》———“我留着陪你”听成“我流着喷嚏”,进一步联想成“我流着鼻涕”。《最后的战役》———“可是你那件染血布满弹孔的军外套”听成“可是你那件洗不完的空的军外套”。《暗号》———“没人给你擦眼泪”听成“美人给你擦眼泪”。《可爱女人》———“可爱女人”听成“矮女人”…  相似文献   

14.
《红领巾》2005,(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正义战胜了邪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刊特地编发了纪念专辑《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抗战歌曲大联唱抗战歌曲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呼唤,是华夏九州慷慨悲壮的救亡曲、正气歌、民族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  相似文献   

15.
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读这篇文章,在解题上就遇到了困难:以记念而言“为了忘却”,似乎前后相悖,该怎样理解呢?于是有不少同志兴“反语”之说,以求贯通。然而,“反语”说还是难于贯通。所谓“反语”,是正话反说,“为了忘却”便应当释为“为了永远记住,不愿忘却,不能忘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此义已经包括在“记念”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忘却”,理解为“具有反语的含意”,①认为“为了忘却”后面,是“省掉了‘悲哀’二字,实际上是‘为了忘却悲哀而写的纪念文章’”,②有的甚至认为“悲哀,这是损害精神和体魄的一种销蚀剂”,所以“要将悲哀摆脱”,③以上这些见解,都是与鲁迅思想感情的实际相矛盾,与该文的原意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7.
许多论者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作反语解释,即释为“不能忘却”,虽于题目说得过去,但于文意却有所不合。 鲁迅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开宗明义地肯定了本文是为记念而写。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我倒要将他们忘  相似文献   

18.
张君平 《上海教育》2011,(13):63-63
引入课文《为了忘却的纪念》 师:在龙华烈士陵园碑林区的南壁碑碣,刻录了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手稿。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发动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五位“左翼”作家并于2月7日秘密枪杀了他们。得知这一消息,鲁迅悲愤至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曾经有一位被朱自清称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的诗人白采,几十年来几乎被人完全忘却。被忘却的原因多端,其中最主要一点,不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失败,而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成功。白采(1894—1926),原名童国华,字汉章,江西高安县人。1923年自采创作了一首长达六千言的叙事诗《羸疾者的爱》。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将它收入,并在《你我》集乙辑中立有专论《白采的诗》,对《羸疾者的爱》作了全面分析,并将它评定为“这一路”抒情诗的押阵之作。朱自清可谓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20.
一、怎样理解“为了忘却”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这是反语。“为了忘却”,实际上是永不忘却。从情理上讲,鲁迅无疑是永远不会忘却这些青年的。但从文章看,“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深刻含意,不是“反语”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凡纪念,都是为了不忘却。“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的纪念。这是因为,纪念时所处的社会条件是在反动派残酷的白色恐怖之下,纪念的对象是被反动派所杀害的革命者,纪念者又是死者的长辈、战友,是一位为摧毁这黑暗的社会进行殊死战斗的坚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