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贝克特的国籍,人教版必修③说“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岳麓版却说“该派……开山之作是法国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同教材对贝克特国籍的说法不一?哪种说法正确呢?  相似文献   

2.
贝克特戏剧塑造了一大批疯癫人物,他正是借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上的一系列紊乱特征,表现了戏剧混沌或混乱的主题;结合贝克特不同时期的剧作,评述贝克特在戏剧中利用幻听与幻视这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冲突形式的方法,指出贝克特对精神分裂症的舞台呈现推动观众反思人类理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在追求艺术升华的过程中,贝克特念念不忘。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他的现世与理性精神成就了其戏剧人物的辉煌。尽管贝克特的剧中人物常常处于消失与溶解的边缘,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力却更加强烈。贝克特独特的叙述策略使其人物具有了一种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4.
逍遥与拯救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诉求,曾在中西文化对比的思潮中为人所知。不过早在十九世纪初,德国哲人叔本华事实上已构想了这两种价值理念。它们分别体现在其美学与伦理学的思想主题之中。叔本华的逍遥正是"静观审美式"的逍遥;而其拯救则包含了德性实践与否定生命两个方向。逍遥与拯救,虽在中西文化对比的语境下大为不同,然而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却是息息相关的。这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是以否定意志为内在前提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曹波教授访学美国埃默里大学期间与该校研究生院教授、著名贝克特研究专家洛伊丝·欧维贝克的学术对话。两人首先论及当下贝学(萨缪尔·贝克特研究)的趋势,尤其是欧美的三种态势:从不同视角对贝克特出版作品的研究推陈出新;对贝克特戏剧艺术(导演、革新及域外变异)的整理研究持续不断;手稿、笔记、档案等原典的整理成果趋向电子化。对于新世纪工具书,两人从领域互补的角度评介了四种:《盛名之累》《格罗夫指南》《诗集》和《书信集》。谈及贝克特全球译介的新动向时,曹波评述了汉译的历程,重点论及"副文本"的学术史价值和"间接介入"对"学术型"文本翻译的意义。这场对话对中国贝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也向西方学界展现了汉译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胡敏 《海外英语》2013,(3X):205-206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给人的印象是剧情简单,人物形象单一,台词单调且杂乱,道具简陋粗糙。而贝克特正是运用这些来生动展现了当时复杂社会的缩影,深刻揭示了人类面临的普遍生存状况:虚无和不确定,缺乏交流和时间感,繁琐和单调。贝克特正是以简约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现代人生之无意义和荒诞性。  相似文献   

7.
高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121-123,128
叔本华在美的形态分类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媚美”,这个美学范畴的提出与叔本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密不可分。中国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原有的美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把第三种美命名为“眩惑”,这也是与他的人生观美术观紧密相连的。文章通过讨论媚美与眩惑所具有的历史承继性,并比较二者在不同时代与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从而对当下文艺作品中泛滥的媚美与眩惑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的贝克特研究日渐繁荣,尤其是新世纪贝克特百年诞辰以来,贝克特研究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他的小说作品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实际上他的小说和戏剧比起来更加成就斐然,主题上深层探讨人类尴尬的生存境遇,表现无序和荒诞不堪的混乱现实,形式上对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和语言进行了最大胆的实验创新,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直指存在的虚无、荒诞和意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是伟大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对人生问题的反思。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生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却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生因此而痛苦。由于叔本华对人生持悲观主义态度,这极易使大家一票否决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理论价值。其实,我们应该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以追思其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0.
生存意志论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部分.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提升为哲学的首要范畴,并将它与理智完全对立起来,把意志看成非理性的世界本体.就此而言,叔本华开了现代西方人文哲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