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受《易》学象思维和占筮需要的影响,《焦氏易林》中有大量咏史诗,为我们考察汉代咏史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汉代《焦氏易林》释卦占卜之辞有与《公无渡河》的意象与主题相近相似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经比较、考察,《公无渡河》的本事当在先秦,《焦氏易林》以“成事”为占辞。《公无渡河》的影响先在于曲,又有后世的题材与主题的模拟延续,亦有误传的影响。《公无渡河》的吟咏与流传,在于朝鲜对箕子“被发为狂”“自投河”的强烈印象。  相似文献   

3.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透露的经济史信息尤为重要。《焦氏易林》反映出当时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比较频繁的;耕牛在当时的农耕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时的粮食亩产量已有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银昌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6):54-57,84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焦氏易林》的作者运用易学象思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哲理诗,涵盖了后世哲理诗的四种形态,标志着哲理诗的成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焦赣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哲理诗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焦氏易林》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史信息。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西汉的农业已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中心,以畜牧、织绩、渔猎等副业生产为辅的“大农业”。从农史角度解读《焦氏易林》,不仅可以真切地了解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这部易学典籍的经济史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学术不可负前人,欺后人》再次考辨《焦氏易林》作者之谜,通过西汉前中期两部反映统治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著作-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与《焦氏易林》的主要思想内容进行对照分析。运用大量实例确证,《易林》作者的思想与贾,桓二著,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且同是西汉前中期社会状况的近距离反映,因此决不可能出自王莽至东汉初期的崔篆之手。  相似文献   

7.
西汉梁人焦延寿治《易》师从孟喜,别为占侯一派,长于阴阳灾变之术。焦氏《易林》创“分卦直日”法,形成了4096种变卦,每种变卦编造一首卦辞(林辞)。《易林》林辞仿诗而作,多为四言韵语,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林辞内涵丰富,包含了从上古至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评判、社会现实、生命意识、人生哲理、男女爱情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洪波 《文教资料》2008,(28):18-20
<易林>是作于汉代的一部大型的卜筮书,流传至今版本颇多.元刊本<易林注>是现存最早的<焦氏易林>十六卷本和不全注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学、训诂学和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由于它采用了《诗经》四言韵语的形式和《周易》运象示意的手法,所以在象征文学尤其是寓言诗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些寓言诗与汉代及以后的辞赋、乐府诗有很大关系,并且体现出运象新奇、寓理精警的风格,显示出了一定的创作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占卜书,本与《易经》关系密切,与《诗经》则瓜葛不大,因其全书以短诗形式出之,存诗极为丰富,并且这些短诗颇具文学韵味。汉代距《诗经》成书时间并不遥远,加之汉代学官五经并重,其受《诗经》的影响自当顺理成章、显而易见。故本文从其师承关系、写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用韵方法等方面与《诗经》做了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从而认为,该书深受《诗经》的影响,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相似文献   

12.
或称“文章志”为作家传记,不确。《隋书·经籍志》著录“文章志”一类在“簿录篇”,为目录书;“文章志”一类书的作者在秘书监任职,工作之一就是典校图籍,登记目录;《后汉书·文苑传》所承绪者应为《文士传》一类;“文章志”一类书多关注对作品评价乃至对作者文学事迹的整体关注;“文章志”与总集、别集编撰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补录《全唐诗》及其续补著作失收作者胡生并诗三首,刘采春诗一首,《南岳魏夫人传》中诗一首,补道士吴子诗二首并删正作者名条;考订《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所收作者贾松实为晚唐曹松;考订《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所收李山甫诗本事及题赠对象。  相似文献   

14.
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世界,在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唐西域记>实录了玄奘西游取经的见闻,真实性强,有信史之秀.<大唐西域记>体现作者的史观的多元性.其一,具有求实精神.其二,表现现实主义唯物思想.其三,显现宗教唯心主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文化呈多元性的,各成体系,各自一统.<大唐西域记>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客观上为世俗历史留下珍贵的史料.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唯物主义历史学家只能从世俗视角,从宗教性著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大唐西域记>中吸取有用的历史资料,探究宗教特色的历史观,为世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焦竑是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学术文化的权威人物,以他为中心的学术文化群体的成员基本上都淡泊于功名仕途,在文学上往往通过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评点和刊刻等活动展示才情风流,这一特殊现象与金陵地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金陵地区以焦竑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文人阶层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等活动,说明明代中后期的通俗文学市民化和文人化结合得更加紧密和广泛,反映出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文化背离封建正统精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18.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直接描写明遗民与满清统治对抗情节,而带有突出疏离意识的作品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意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二是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三是炫耀才学的倾向;四是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实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道德要求上又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