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此传播各种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将其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调桄桄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汉水流域的极具特色的地方戏,它不仅在演出风格上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戏曲共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大多数汉调桄桄剧目的思想主旨。此外,在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地域文化、风俗的影响下,汉调桄桄又兼容了道家、道教的一些思想内容,对民众价值观的构建及精神追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汉调桄桄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及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  相似文献   

3.
张小娟 《中国教师》2008,(20):50-52
<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在当今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求我们要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创新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学,其基本精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  相似文献   

4.
道家在哲学、政治、道德、人生观、美学、宗教等各方面都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在历史上除了少数时期作为显性文化存在,而多数时期则以隐性文化在思想文化史上起深层作用和影响,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柢具有深层意蕴的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1](以下所引仅标页码或章节)是1996年立项、2001年结项的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集成性著作,它由崔大华先生主持与统稿,汤漳平、徐仪明、王中江、高秀昌、鲁庆中和安继民六位学者共同参与完成,并以哲学的基本理论为体和其他学科形式为用的结构编排而展开对道家思想文化的系统论证。该书所依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基本线索是先秦原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关注重点是老庄思想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论证目标是要彰显道家思想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和社会价值。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并以此进行现代学科的尝试性探索,进而阐述对现代生活的真实性感受。该书共五章,首述道家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并立的思想体系的相互关联,而后着重考察它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以预示其转变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及装饰风格深深植根于以儒道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精神土壤里;现代室内设计也积极汲取儒家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尚中之道,以及道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文化精神,巧妙地调动色彩、空间、材料等因素,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空间造型。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来说,儒道文化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深刻地吸收了道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主要是对"无为"思想的继承,这与他对朋友的深刻同情、对家庭宗族命运的深度忧念及自身沉思寡静、敏感忧伤性格有关。在纳兰性德的词中,首先通过大自然主题的反复吟咏,表达心归无为的生命意识;其次在对日常琐事的描写中极力展现生命的天然真切,做到了以"无为"为常。纳兰性德词中展现出的生命"无为"意识,是他对传统优秀文化品质的承载,其已经凝结成为一种洁身自好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的诗化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然之美,与道家审美取向存在着意义关联;当代文学中的怀疑、否定、反异化、崇个体精神之中明显可见来自于道家文化传统的资源支撑;在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学理中心话语之外,当代文学进一步继承和超越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多元、判断悬置、反对异化、尊崇个体等精神资源,以审美形式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之中.道家文化既不以道德建构作为诉求的主体目标,也不以逻辑推演去征服人的心灵空间,而是以自己的个体性体认与独立品格及其审美感性直观方式,求证个体生存与世界之间的意义.道家文化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性建构.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黄炎观念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中还有和谐的观念;传统文化中还表现出自强不息精神;传统文化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古典文学的教学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