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云中君》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神灵祭歌。汉代以降,关于云中君是谁,历代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两千多年来,可见的《楚辞》注本近百部,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一部完整注解《楚辞》的著作。王逸是东汉文学家,生长在楚地,其生活年代与屈原写作《九歌》年代较近,他对屈原的身世遭遇感同身受,《楚辞章句》因此成为后世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2.
《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的组诗。《九歌》独特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浪漫精神、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将中华民族的神话、宗教、历史、天文、地理等古文化史,都非常巧妙地编织在绝丽的篇章里。  相似文献   

3.
程迎接 《兰台世界》2015,(3):155-156
《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的组诗.《九歌》独特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浪漫精神、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将中华民族的神话、宗教、历史、天文、地理等古文化史,都非常巧妙地编织在绝丽的篇章里.  相似文献   

4.
《楚辞》并非屈原作品本来的名称,而是汉代人对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称呼。汉人以"辞"命名屈原、宋玉等人作品,主要原因在于"楚辞"继承了先秦时期辞体形式的包容性、内涵的广泛性和盛世危言的情感表达特点。较之先秦辞体,《楚辞》在文体表现形式、情感内涵和影响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代表着辞体发展的高峰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研究屈原生平,《九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屈原音乐的忧患意识,并初步探索了屈原音乐忧患意识对我国封建社会音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茅盾从比较神话学角度,认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民族的神话。《楚辞》中某些篇章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在文学类型上就是神话,与屈原的人生情感经历无关。在中西神话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楚辞》中具体神话的阐释,茅盾简单勾勒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神话世界。茅盾对《楚辞》做出神话学的阐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在阐释《楚辞》主旨的时候,过于强调神话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性改造,但总体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楚辞》涵盖了屈原的人生使命和心路历程.王锡荣教授的《楚辞新论及其他》对屈原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认为屈原的个人哀伤充分体现在作品中,用文字之妙展现哀伤之美,通过凄美传说寄托全部情感,塑造了百转千回的意境.屈原一生都在感叹时光流逝,因为他政治抱负成空,失去报效祖国的途径,但又不甘心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8.
《九歌》是屈原被流放沅湘后对民间祭祀歌进行加工润色而成。它虽然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但透过诗歌里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对生命无常的悲凉、对美好消失的忧伤,也能看到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它记录着屈原流放时的悲苦情怀。  相似文献   

9.
李霁 《兰台世界》2011,(7):70-71
《九歌》是屈原被流放沅湘后对民间祭祀歌进行加工润色而成。它虽然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但透过诗歌里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对生命无常的悲凉、对美好消失的忧伤,也能看到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它记录着屈原流放时的悲苦情怀。  相似文献   

10.
说“齐速”     
《楚辞·九歌·大司命》"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中之"齐速",历来众说纷纭。"齐速"一作"斋速",王逸《楚辞章句》:"斋,戒也;速,疾也。……言己愿  相似文献   

11.
朱新林 《图书馆杂志》2012,(7):84-88,93
龟井昭阳《楚辞玦》是江户时代古文辞学派治学特点在《楚辞》研究上的体现,是江户时代《楚辞》注解中的佼佼者,是他研治《楚辞》的精粹所在,正如"玦"字义,足以与浅见炯斋、卢东山、冈村瓮谷等人《楚辞》研究成果鼎足而立。目前,梁容若《中国文化交流史论》、星川清孝《楚辞研究》、戴锡琦等主编《屈原学集成》、李庆《日本汉学史》未著录,崔富章师《楚辞书录解题》著录较为简略,竹治贞夫《楚辞研究》、稻畑耕一郎《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徐公持《日本的楚辞研究》、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等研究成果亦语焉不详。由于该书是"日本学者独立地对《楚辞》所作的第一部注解书",在日本《楚辞》学界具有重要地位,故本文对其书作者、体例、内容略作考证,以公诸同好。  相似文献   

12.
《楚辞笔记》作者张炜舍去介绍屈原家世、生平、政治活动的烦琐,以审美的目光,直接进入文本,去感受《楚辞》的美和屈原人格的  相似文献   

13.
《楚辞》作为一部“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诗歌总集,自汉以来,一直受文人的重视。有关《楚辞》的编纂、注释、评论的专著也是层出不穷。而对《楚辞》的作者——伟大诗人屈原的具体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却并不详尽。这就留下了许多有待考证、争论的疑点。随着新楚辞学的兴起,学术界掀起了屈原生平研究的热潮。继清末明初廖平提出“并没有屈原这个人”以来,历史上有无屈原成为一个激烈争论的焦点。60年代以来,一衣带水的日本又出现了以冈村繁、铃木修次、白川静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的“屈原否定论”。这些学者言之凿凿,也举出了许多论据…  相似文献   

14.
一、从《(?)鸟赋》看《惜誓》的作者《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洪兴祖作《楚辞补注》只是就序中提到的贾谊,摘引了《汉书》有关贾谊生平的文字,并摘录贾谊《吊屈原赋》中几段,说:  相似文献   

15.
李婕 《新闻爱好者》2011,(22):148-149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长诗。全篇气势磅礴、云谲波诡,被称作古今罕见奇文,也是屈原诸作中最难读懂的篇章。本文从《天问》的产生开始,梳理其内容,探寻其解读方法,审视其影响后世的"狂人"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以后是楚辞研究的丰收季节,而楚辞研究的空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本世纪众多考古文献的发现。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文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灿烂的古楚文化世界,并以它们的不容置辩的特殊权威性,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或旁证材料,从而将楚辞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本世纪考古文献对楚辞研究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对屈原生辰的研究。此前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这两句诗涉及到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上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古今学  相似文献   

17.
《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原书十六篇,汉代刘向辑,今天所见到的十七篇,是汉王逸所增。“楚辞”是楚国伟大诗人屆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与《诗经》中的诗相比较,它的篇幅扩大,句子较长,不采取回环复沓的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地方特色。以其为楚人独创而又有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即被称为“楚辞”,又称为“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楚人宋玉、唐勒、景差诸人,均仿之而作。降至汉代,更大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歌》是一组浪漫主义祭祀乐歌,语言清新而优美,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后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但由于年代远久,研究者又不同时代,很多观点与看法难能统一与一致。本文拟从《九歌》源流作系统论述与分析,以期揭示《九歌》来龙去脉与历史演变,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先生,以其对楚辞学半个多世纪持之以恒求索不止的满腔热忱,又一次向人们奉献了楚辞学研究新著《楚辞要论》(以下简称《要论》)。其可圈可点处甚多,但笔者以为主要  相似文献   

20.
近读金开城、董洪利、高路明新著《屈原集校注》 (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颇多感想。特为此文,献其谬说,以求教于金先生及屈学界之同好者。综观本著之作,颇具"总结"金氏长年研习《楚辞》文献的性质,盖亦与其《屈原辞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相鼓吹也。本著侧重于屈原赋的文献解读,而《屈原辞研究》为其文史专论之合集也。则金氏屈子之学于此集其大成。然屈原辞赋文献的解读,无非是"校"、"注"、"章句"三事。就此三端言,本著自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