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文章主要依据敦煌文献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对药师佛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情况作梳理探讨,指出药师佛消灾除病、延年益寿等满足众生现世利益的特点,对信众的吸引力很大,这是药师信仰在中土流行的主要原因。敦煌民众的药师信仰主要表现在:1、抄写读诵《药师经》;2、供奉药师像,包括画像、塑像、刺绣像等;3、燃灯造五色神幡;4、药师净土变;5、药师会等。  相似文献   

2.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百姓阶层形成了有中土特色的佛教信仰,各地普遍建立寺院、石窟等物质化的佛教道场,民间各种佛事活动也蓬勃展开,甚至表现出极端的宗教狂热。中国佛教文化至此走向了大众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3.
哪吒信仰的域外传入与其在中国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哪吒及其传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土,不仅带来了印度文化因子,也吸收了中西亚神话传说。哪吒及其传说传入中国之初,面临着文化冲突问题。通过佛教自身、道教、儒家伦理、文学艺术、民间方术等对哪吒的传说、名称、形象、神能、信仰方式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哪吒被本土道教所吸纳和改造,为儒家伦理所接纳。哪吒的民间传说经人们口耳相传,进而被吸收演化成通俗文学,使哪吒这一民间信仰流传更广。这种本土化过程使哪吒从外来的制度化宗教之中抽离,从上层"大传统"领域进入"小传统"视野,从"域外神"变为人们喜爱的"本土神",完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燕妮 《家教指南》2005,(3):99-104
毗沙门天王信仰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盛行的佛教民间信仰之一.本文主要依据敦煌文献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对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情况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5.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6.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契机。佛教民俗活动中,女性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民间佛教和女性信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汶川县三江乡历史文化的调查,发现其境内的盘龙山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景极其优美,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汉、藏佛教普贤信仰的交汇处,亦是民族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江西自古就是佛教胜地,其中女性佛教徒应有很重要的位置。文章在前人的观点上进行删减和融合,提出了女性佛教信仰的四种情况,即基于灵验的信仰、为求往生的信仰、参悟基础上的信仰、节操观下的信仰。并依此四点搜集《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以及史料笔记等文献,初步探讨了历史上江西女性佛教信仰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之初,曾被视为方术,只是作为中国传统道教的附庸而在民间流传。至晋时,因谈虚无,与玄学融合,广为中土上流人士所接受。刘宋以后以至整个南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大力提倡、广开佛寺、组织大规模的讲经和译经,甚至身体力行、舍身入佛等,都使佛教在中土滋长尤甚,以致其发展远远超出中国本土的道教而成为中国又一大教,为中国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纵观这一时期的佛教,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土民间的广泛流传,以及对上层阶级甚至是皇帝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就必然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人阶层的日常交往与创作活动中,而在诗、赋、中有所表现(小说因出现较晚,此不多论)。笔试图从佛教与魏晋六朝人与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加以论述,而实际上这也正代表了佛教这一外来事物对中国化的深层浸染和逐步征服以至最终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乘菩萨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犍陀罗时期作为主流题材的释迦与弥勒、观音组合的三尊像,发展成为卢舍那(释迦)与文殊、普贤组合的华严三圣像。这一造像题材的发展、变化,既有经典义理的主导,也有一定时期佛教思潮和流派的影响,还有佛教图像艺术自身的演变与发展,作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蛾眉山是我国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享有“普贤菩萨道场”和“银色世界”之誉。山上万年寺中的普贤铜像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具有极其深厚的化内涵。但是长期以来,其在化旅游中的价值却未引起旅游界的充分重视和发掘。本分别从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铜像在当今化旅游发展中隐藏的巨大潜力,以突出此尊铜像在峨眉山旅游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志怪体善书《桂宫梯》和《青云梯》,反映了古代“敬惜字纸”的民间习俗信仰。这些故事叙事简略,情节单一。借用佛、道教义,运用小说艺术手法,以宣扬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封建统治者清除异端的文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作用,并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文化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濯而流传下来的精华,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羁绊,它以通俗易懂、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民心,将全体中国人紧紧连在一起.而台湾和大陆民间信仰不管在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笔者阐述民间信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探讨台湾与大陆民间信仰文化的渊源,提出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一些建议,旨在突出民间信仰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便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5.
塔尔寺六族在历史上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其主流宗教信仰,兼及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六族信仰呈现出多元化、世俗性的特征,本文调查塔尔寺六族主流宗教信仰,汉文化影响下的道教信仰,民间信仰及民间禁忌等信仰现状,借以对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做一概貌性展示。  相似文献   

16.
流传于福建全境的何氏九仙信仰是以道教九仙文化为基础,综合各地的九仙传说衍化而成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其文化构成芜杂,但其核心是道教的仙人神话,秉承了道教文化的羽化登仙的思想,祈梦是何氏九仙信仰最具特征的内涵,其盲人形态正是祈梦文化的一种外化形式。传入福建后,烙上闽越巫觋文化特征,以功利为指归,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成为三教并祀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7.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顗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与很多文化现象一样,日本关于牛的民间信仰与民俗亦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多元化的信仰形态,赋予并反映着日本文化的基本性格。本文拟通过探讨日本牛信仰的发端、形态和内涵,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文化形成的历史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以促进中日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使得禅宗祖师在佛教徒的信仰中有神化倾向,而民间力量在神化禅宗祖师的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禅宗二祖慧可在祖师中并未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其在弘法的河南、河北诸多地区却被普遍神化,并且融入到耿氏宗族崇拜中成为民俗信仰的一个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文学里,本生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些本生不仅与印度民间文学有联系,而且与各个佛教派别特殊的宗教思想、文学传统、文学趣味有密切关系。比较梵语、巴利语、藏语、汉语佛本生《啄木鸟本生》,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