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叶嘉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15):32-33
2005年1月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组成的普洱古茶树考察论证专家组……经对凤阳乡困鹿山古茶园的典型植株的观测,认定植株为小乔木,在茶树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是栽培型茶树,习称为大叶茶。从困鹿山古茶园的茶树树龄、分布密度和长势看,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古茶园,从而表明普洱县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18):I0032-I0033
在思茅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相似文献   

3.
陆大羽 《大观周刊》2006,(29):52-52
当你面对一棵32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当你对它顶礼膜拜时.你是否会想.在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将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变成杯中佳茗!当你盘点普洱茶的历史,当你对那一条条的羊肠小道感兴趣并惊叹于马脚比石头硬时.你是否会想.在岁月的长河中.马背上的茶叶给了我们多少的品茗遐思!今天回头看.普洱茶的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它的制茶文化.昨天的制茶方法变成了今天的传统,那么,今天的标准也一定会成为将来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一、基本情况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普洱茶文化。普洱全市茶园面积达287.4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18.4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36万亩,茶树林面积33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涉茶农22.9万户112.5万人,种茶农户户  相似文献   

5.
茶书推荐     
《大观周刊》2006,(43):102-102
《普洱茶文化百科》,银生无量山古茶,锦裕乔木古茶,景迈野生古树茶,濮女牌无量山古乔青。[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06,(30):67-67
一、普洱茶投资介绍 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有着千年的生产饮用普洱茶历史.由于具备独特的加工工艺、发酵方式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使得普洱茶在所有茶饮品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32):60-61
古茶园和大面积野生茶树群落是中国和世界荣文化的“根”,作为世界茶树之源的云南由于受天冰河期的灾害较轻.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较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古茶资源。但由于近50年来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甚至大面积毁茶种粮、种蔗等原因,云南古茶园的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0余万亩减少到如今的20余万亩。近几年由于古树茶在市场上价格的升温,不少茶农过度采摘古茶树茶叶,有的古茶树遭到的损坏程度加剧,古茶树种质资源面临着减少和灭绝的危险.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成了当务之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龙毅 《大观周刊》2006,(40):74-74
怀着对普洱茶的强烈好奇,2006年国庆大假期间,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前往思茅的普洱茶探访之旅。 乘着晨雾,我们穿行在原生态的森林中。群山连绵起伏,茶叶飘香。在景色秀丽的茶海中,一组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格、弥漫着强烈的中原文化与思茅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相交融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的眼就眼前。  相似文献   

9.
蔡淑莹 《大观周刊》2006,(40):75-75
感谢上天赐福,助推产业发展 谈到云南普洱茶和思茅茶产业,思茅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思茅市茶叶协会会长赵昌能首先强调的是“发展、壮大云南普洱茶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文化。”赵昌能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那就是“感谢上天赐予了思茅种植茶叶的优越自然条件,水、土、光、热、气候适合于人的居住,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思茅市委、思茅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来抓.这不能不说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06,(43):98-98
由于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先生发明的普洱茶“渥堆技术”将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从山间的茶马古道升级为现代的高速公路。从此,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度、质量稳定、保健功能提高的阶段,吴放英先生成为了有卓越贡献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因此,吴放英先生的遗作《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亲制茶品》绝版纪念套茶也成为普洱茶藏家争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藏品分享     
《大观周刊》2006,(15):37-37
敬昌圆茶 清光绪年间,是私人制茶最为兴旺的时代。在此期间个体茶商纷纷介入普洱茶的出口业务。在制茶工艺上与同庆号不相上下的敬昌号(后改为信昌号)茶庄便是成立于此期间,并因精制高级普洱茶和其产品远销海外而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2.
<正>很早就想为茶乡凤庆写一首长诗,可惜我不是缪斯的宠儿,这种想法一直酝酿在脑海中。昨夜,偶读《滇海虞衡志》,其载“顾宁(凤庆)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于是,一首毫无修饰的诗篇在我的笔尖滴落……凤庆产茶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两汉时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茶乡,县内至今还生长着一株高9米,树围达5米的栽培型大茶树,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清脆欲滴,成为当今地球上量粗大的人工栽培型茶树。  相似文献   

13.
沈培平 《大观周刊》2006,(45):60-60
普洱曾经是一座名山。因其产出的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喜爱者日众,普洱才成为茶叶的名称。也正是普洱茶的兴盛,清政府于雍正七年(1729)正式设置普洱府。今天。普洱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种茶叶,人们赋予它的含义,似乎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文化的符号。引领着一种生活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06,(30):26-26
普洱茶取代矿泉水:每日冲饮8杯(重复冲泡的)熟普洱茶,杯子大小250ml适宜,顺便说一下,普洱茶大多做成茶饼状。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名贵,但我们买呢,以干净就好,无需追求贵的。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个方法是只喝普洱茶的,没有同时吃其他减肥食品。  相似文献   

15.
杨阳 《大观周刊》2006,(27):48-48
茶总是和叶连在一起引出人们的崇敬。庶不知.万物归源.茶树才是最显魅力所在。在广阔的临沧秘境里.就深藏着众多古茶树.并时时散发出古茶的幽香。正是这古老的大地孕育了龙润荼厂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14,(18):83-83
今年春天,我们应邀来到普洱茶的故乡——景迈山,冰川季,青藏高原阻挡了致命寒流,使这里成为古老物种的天堂,最早的茶树就生长在这片原始森林中。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42):67-67
不知是孤陋寡闻,还是不谙茶道?时至今日.我尚未发现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民族,拥有像中国这样历史悠远、内容丰厚、积淀洋遂的茶史古籍,尤其像早已誊满天下的普洱茶.因其历史的漫长,品质的优良,文化的厚重.早已成为中雷茶史丰碑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15):39-39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云南临沧双江自治县西北勐库镇大雪山原始森林的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  相似文献   

19.
郝春华 《大观周刊》2006,(18):I0036-I0037
鸿泰昌圆茶:海外孤帆的诉说 与命运多舛的福禄贡茶相比,鸿泰昌圆茶似乎更为幸运。它是真正的边境普洱,可虽然如此,却并没有影响它成为广大华人心目中知名普洱茶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9,(32):79-79
岁月之魅普茶客 数千年来,有一些古老的树木,默默生长在云贵高原的原始山林间。它们吞吐天地精华.吸收日月元气。叶片被采撷下来.制成一种特殊的食品——普洱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