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讲大气压的存在时,都要讲到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要求同学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做一做. 最近,我读了蔡传平老师的两篇文章,都谈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其一,<物理教学要增强感染力--兼谈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教学>[1].其中有一句话是:"如果半球不是小球,而是象马德堡半球那样大,那么,一个同学、几个同学就不可能把它拉开了,甚至要七、八匹马才能把它拉开."其二,<撰写物理教研论文的选题策略>[2].其中有一句话是:"教师拘泥于教材上‘八匹马也拉不开',对学生说:‘实验不成功'."两处都谈到"八匹马",那么,马德堡半球实验到底是用多少匹吗呢?  相似文献   

3.
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讲大气压的存在时,都要讲到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要求同学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做一做。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对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是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利用“皮碗”模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来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对此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是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不易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是认为“皮碗”很难分开是被吸住了 ,很难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利用身边废旧材料 ,自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装置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一 如图所示。实验所需材料 :1小铁夹子 ;2乳胶管 ;3玻璃管 ;4单孔胶塞 ;5高橙饮料桶 ;6饮料瓶盖 ;7胶带 ;8铁丝勾 ;9塑料袋、…  相似文献   

5.
1654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在马德堡市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从而首先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初中物理大气压这一章内容里,教科书都无一例外地介绍了这个实验。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感受不到大气对我们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而且还要实际演示给学生看。然而,此实验对条件差的(尤其是农村)学校来说,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既需要有马德堡半球又要有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  相似文献   

7.
喷泉实验与大气的压强湖北省枣阳市琚湾二中(441200)王赵明在初中第一册《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喷泉实验来替代马德堡半球实验,直观形象,效果很好。稍作改进也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可演示大气压的存在,也可粗略地演示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  相似文献   

8.
一六五四年,德国学者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从密合在一起的直径约为37厘米的两个金属半球里抽出空气,两半球受着大气压的作用,以至于用了十六匹马才把它们拉开。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目前,新编的全国统一初中物理课本上册,仍然采用这个实验作为课堂演  相似文献   

9.
物理投影教学一二孙礼清一、利用投影激发学生兴趣1.利用投影导课来激发兴趣。例如讲大气压时我们制作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投影片投出,再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场面让学生观察:把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抽出球内空气后,用16匹马向相反的方向拉...  相似文献   

10.
顾江鸿 《物理教师》2002,23(12):40-42
由于在教学中,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大气压等是分散在不同章节里进行教学的,我们很少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以真空的探索为线索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憎恶真空”、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大气压等之间的历史联系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一、重要知识点1.一个重要概念大气压强: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二个重要实验(1)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相似文献   

12.
验证大气压强的两个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实验,常用马德堡半球,一般农村中学没有仪器,可用以下两种简易实验代替。一、马德堡杯实验器材:两只玻璃杯,吸水纸垫圈(或橡皮垫圈),一段蜡烛。实验步骤和原理:先把吸水纸垫圈(图一)放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多种实验用于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诸如"瓶子吞鸡蛋实验""覆杯实验""吸盘实验"及"马德堡半球实验"等。在这些实验中,"瓶子吞鸡蛋实验"以其较强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吸引着学生,又以操作简易和方便讲解受到教师的青睐。为了提高"瓶子吞鸡蛋实验"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加热方式和承压样品两个方面进行改进。该实验的流行做法是,用燃烧纸条方法加热瓶子,将去壳熟鸡蛋放在瓶口上,瓶子内外压强差使鸡蛋进入瓶子。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变化少,学生看过了就失去新奇性;  相似文献   

14.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义务教材(人教版)用两个橡皮碗模拟这个实验,但实验时稍用力就可把它拉开,使学生对大气压强“很大”半信半疑。为此笔者利用废旧器材,自制了代替马德堡半球的仪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沈孝兵 《物理教师》2006,27(11):1-31
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瓶子吞蛋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教材新增加的易拉罐被压瘪的实验,这些实验都简单易做,这些实验都说明了处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的作用.笔者用演示真空中不能传声的玻璃罩做了几个有趣的大气压实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6.
舒欣 《中学科技》2013,(1):30-31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的内部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最有名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中间抽成真气的两个半球紧紧吸引在一起,几匹马都拉不开,可见大气压的力量有多大。大气压一般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另外在地面,大气压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方阴雨天气时气压就比平时低,而且一天当中的气压也会有变化,一般来说早晨气温低.气压就高些;中午气温高,气压就低些。气象学上常通过气压计测量大气压来预测气候。有了自制的气压计,我们也可以随时观察气压的变化了。  相似文献   

17.
<正>考点速览考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其产生原因是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等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考点2:大气压的测量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准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相似文献   

18.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个著名实验,一般学校的教师对这个实验,只能讲讲而不能做,其原因在于:两个半球合上后,由于不能密封,结合处漏气,  相似文献   

19.
大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不能直接地观察到大气压强。教材中介绍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橡皮碗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及瓶子吞鸡蛋等实验,这些实验能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为了更好的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我再介绍两个方便易做的小实验:①烧瓶吞鹌醇蛋,上课前取长颈烧瓶一个和煮熟剥好壳的鹌醇蛋一个,将烧瓶内装半瓶热水,演示时,倒掉热水,用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创设教学情境,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常常忽视对实验情境的创设.事实上,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其中关键之一就要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创设实验教学的情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情境设计与实验效果的联系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被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感染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实验的效果就会更好.比如,在事先没有任何介绍、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老师将马德堡半球拿给学生看时,学生只觉得是两个冰冷的铁半球,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假如老师先介绍一下1654年发生在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历史事件后,再将两个"马德堡半球"呈现给学生时,在学生的视觉中不在是冰冷的两个铁半球,而是看成了一个充满传奇的、生动的历史证物,他们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自然会高涨,实验教学的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