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数王国     
小朋友,你一定会数小方块,也一定会用小方块搭成各种物体,但是,你是不是知道这里面藏着许多奥秘呢?假如你想知道的话,就请试试下面的题目。一、数一数,填一填1.每堆各有几个小方块?()个()个()个2.看谁数得正确?看得见的有()个;看不见的有()个;一共有()个。看得见的有()个;看不见的有()个;一共有()个。看得见的有()个;看不见的有()个;一共有()个。看得见的有()个;看不见的有()个;一共有()个。ABCD哪堆多?多几个?两堆方块拼起来,可以得到下边的哪一堆?请你用线把它们连起来。二、拼一拼,连一连三、比一比、算一算1.2.算式:算式:《数学城》答…  相似文献   

2.
叠力块     
设计意图 在一次大班建构活动中.佳佳和东东看着一幅小方块造型图搭建一座积木房子。佳佳数了图中的积木后说:“盖这座房子要用9块积木”,东东数了一遍,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的,应该用10块积木。”两人争执起来,接下来的操作证明了东东的观点是正确的。类似上述现象在数学活动中屡见不鲜。反映出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受生活经验(东东平时玩积木的时间比佳佳多)、视觉等影响,往往忽略了图形中被遮盖的积木数。  相似文献   

3.
叠方块     
设计意图 在一次大班建构活动中,佳佳和东东看着一幅小方块造型图搭建一座积木房子.佳佳数了图中的积木后说:"盖这座房子要用9块积木",东东数了一遍,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的,应该用10块积木."两人争执起来,接下来的操作证明了东东的观点是正确的.类似上述现象在数学活动中屡见不鲜.反映出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受生活经验(东东平时玩积木的时间比佳佳多)、视觉等影响,往往忽略了图形中被遮盖的积木数.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儿童游戏通论》第八章第三节关于积木的特性和教学潜能中,就社会学习而言有这么一段话:幼儿用积木可以建构自己喜欢的、真实的和想象的物体,可以在积木角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建造或重新安排“整个世界”。那幼儿建构的“世界”究竟哪里来呢?是怎么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5.
一块积木     
小蚂蚁聚精会神望着前面,小蝴蝶好奇地问:“你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啊?” 小蚂蚁指了指前面说:“瞧.那边有一件红色的东西。” 小蝴蝶连忙飞了过去看了看,然后对小蚂蚁说:“是一块红色的积木。” “是谁丢的积木呢?”小蚂蚁说:“它的主人一定很焦急,我们一起找找吧” 于是,它们就分头去找丢了积木的主人。 小蝴蝶飞呀飞,看见小白免低头寻找东西,就问:“你在找积木,巴?” “是呀,你看见,它在那儿?”小白兔高兴地望着小蝴蝶说 小蝴蝶说:“我看见一块圆形的红积木,就在那边的草地上” 小白兔失望地摇摇头:“我丢的红积木不是圆形的。”说完,它就…  相似文献   

6.
数积木     
下图中的积木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现在被人拿走了好多块。请你认真数一数,这个立方体原来是由多少块积木组成的?被人拿走了多少块?现在还剩下多少块?快来算一算吧!  相似文献   

7.
怎样设计出有效的提问,既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一个教学活动的两次案例比较,谈谈体会。案例一:教师准备了一些积木让幼儿坐在椅子上玩了一会,便将一块积木放在桌子上问“积木放在桌子上它自己能动吗?”幼儿不加思索地集体回答:不能!”教师:你让它动了吗?”幼儿:动了。”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动的?”个别幼儿较积极地回答着,还有大部分幼儿仍在玩积木,接着,教师又问:那些玩具朝哪些方向移动?”幼儿有些茫然,没有回答,教师便引导幼儿在地板上将积木向指定的幼儿推去,后有幼儿回答“朝××方向移动了”,教师又…  相似文献   

8.
画海底飞机     
《早期教育》2007,(9):7-7
小草很喜欢玩一种塑料积木,是一种管状的积木。妈妈问:“你用积木做的是什么呀。”小草说:“这是**飞机(名字忘记了,是个很奇怪的名字)。”妈妈接着问:“这飞机有什么厉害的功能吗?”小草说:“当然了,它可以在空中飞,也可以在海底飞,还可以发射厉害的炮弹呢!”(妈妈心想:嗬,不错,还有些科幻的味道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桌上摆着一个由棱长为 1 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我们 从一个方向看去,总有一部分小正方体看得见,另一部分小正方 体看不见,如图 1.那么,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观察图 1,可以先一个一个地数出或一 个 面 一 个 面 地 算 出 看 得 见 的 小 正 方 体 个 数;再  相似文献   

10.
天天用积木搭了一座小桥,一幢房子,一个花园,还搭了一个游戏乐园。天天准备睡觉了,“哗啦——,哗啦——”天天把小桥推倒了,把房子推倒了,把花园和游乐园全推倒了,天天还大叫着:“地震啦,地震啦!”爸爸让天天整理好积木再睡觉,可是天天最不喜欢整理积木了。天天问爸爸:“我可以不整理这些积木吗?”“当然不可以。”天天装作没听到,没有整理好积木,就开始往床上爬。“反正我明天早上起来还要搭的,就让它这样放着吧。”爸爸又把天天从床上抱了下来:“那可不行,晚上小老鼠会把它们拖到洞里去,积木可以成为它们的小床的。”“小老鼠怕什么?”天…  相似文献   

11.
提供丰富的新奇玩具。有些幼儿园在孩子入园那天准备了大量的积木供幼儿拼拼搭搭,这样的安排效果并不佳,一来不少幼儿在家已玩过积木,对积木没兴趣,二来积木是静态的,不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玩具是:①有响声的玩具,如会唱歌的小熊、不倒翁、拨浪鼓。②可以运动的玩具,如易拉罐小车、跳马、飘动的小旗、小鸭运蛋。③可以操作的玩具,如“玩玩家”的锅、碗、瓢、盆等。这样的玩具对幼儿很有吸引力,能转移幼儿对陌生环境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两个小乌龟     
老妈给我买了两只小乌龟,真正的小不点乌龟,跟一元钱的硬币差不多。根据我这几天的观察,我敢打包票,这两只小乌龟肯定是一男一女。其中一只尾巴长长的,腹部有八个褐色的小方块,它顽皮好动又贪玩,可像我们男孩啦,我把它叫做“小方块”;另一只尾巴短短的,黄肚皮黑花纹,文文静静的,像个小女生,我就给它取名叫“花花”。“小方块”可淘气了,像我一样一刻也不安静。它最爱爬高,常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滑溜溜的鹅卵石,却又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摔得它那小方块肚皮像陀螺似的在水上直打转。有时“小方块”趁“花花”打瞌睡时,爬上它的背,把脖…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数学活动是孩子们用雪花积木练习50以内的数的“按数群计算”。当我说明了意图,分发完积木以后,孩子们的兴致别提有多高了。你看,一会儿就有小朋友举手说20里有10个2,5个5个地数20要数4次……这时,我发现凡凡小朋友皱着眉头,一动不动地在想什么。我走到他身边问:“凡凡,你在想什么,怎么没游戏呢?”凡凡小朋友一本正经地说:“老师,  相似文献   

14.
我的弟弟     
有一次,弟弟正在玩积木。爸爸拿了五块积木排在一起,问他:“五块积木拿开两块,还剩几块?”弟弟连想都没想就说:“不知道!不知道!”爸爸马上改变说法:“我有五个苹果,给姐姐三个,剩下的给你,你有几个苹果?”这下弟弟可沉不住气了,很不高兴地  相似文献   

15.
1.为什么不把“1”也归入质数一类? 全体自然数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质数;另一类是合数;“1”既不算质数,也不算合数,单独算一类。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而合数还能被其它数整除,所以把质数和合数分成两类的理由很充足。“1”也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如果把“1”也算作质数,那么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不是更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一个小例子谈起。比如说,2618能够被哪些数整除,也就是说,2618的因数有哪一些。我们知道,可以把合数分解质因数,而且分解质因数的结果只有一种。2618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2618=2×7×11×17。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如果“1”也算作质数,那么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质因数的时候,它的答案就不止一个了。  相似文献   

16.
加减游戏,宜在孩子学习了数的分解组合后进行,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抓积木 家长准备五块积木(或玻璃球)让孩子用两只手抓积木,看看左右手各有几块;它们加起来是几块(让孩子目测两手中积木的数量,不让孩子点数)。将两手中的积木放在一起数一数,看算得对不对。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各  相似文献   

17.
[案例]这是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利用学具来感受的环节,并在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积木作为学具放入孩子们的抽屉。当上到“体会面在体上”这个环节时,教师说:我们认识的这些三角形、正方形……它们的家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生:好。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抽屉,从老师提供的积木里找一找这些图形。学生在一阵乒乓乱翻之后,人手一袋积木开始“体会”起来。由于这些积木色彩斑斓、造型各异,有的学生搭起了小房子,有的学生玩起了“小拼图”,一节好好的…  相似文献   

18.
女儿五岁了,她不像许多女孩儿那样喜欢布娃娃什么的,而是喜欢汽车、兵器之类的玩具。女儿的玩具汽车很多:有精巧的巧力车,有带“云梯”的救火车,还有“奔驰”、“丰田”、“大众”等名牌小轿车。另外,还有坦克、飞机、大炮等。但女儿对这些玩具的兴趣都未能保持长久。 不久前,一位朋友来看我,送给女儿一套塑料积木。客人前脚刚走,女儿便迫不及待地倒出积木。她拿着一个圆形积木问我:“爸爸,这块积木是干什么用的?”我告诉她可以作汽车  相似文献   

19.
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要经历动作——表象——符号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利用动作化、形象化的教学,以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历程,使他们通过动作、形象来掌握抽象的数学符号——“>”、“<”。一、讲清意义,儿歌强化教师操作积木,形成左边的示意图,提问:“4和3比,谁大谁小?”学生能看出4大3小。4大、3小,我们就说4大于3,大于怎样表示呢?我们用一个符号“>”号表示(大于)。“4>3”读作“4大于3”。交换积木的位置。3和4比呢?3小于4,我们也用一个符号“<”(小于)表示。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的地万:一个大口对左边,一个大口对右边。  相似文献   

20.
一块表面涂着红漆的大积木(正方体),被锯成8块大小一样的小积木,则如图1,这些小积木的3面漆有红漆,另外3面没有漆。如果这块大积木被锯成27块大小一样的小积木,那么,这些小积木中,(1)三面涂漆的有几块?(2)两面涂漆的有几块?(3)一面涂漆的有几块?这时,就不能再用把积木锯开的办法来回答问题了。但只需认真观察一下,你就能发现,把正方体锯开以后,只有位于正方体八个角上的那些小积木,是3面涂漆的。也就是说,3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等于正方体的顶点数,有8块;两面涂漆的那些小积木,位于正方体的两个面的交界处,但不在正方体的角上(即顶点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