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小学时期是一个建立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知识体系建立的是否扎实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笔者提出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从字面上进行简单地理解,量感就是对于量度的感知,可视化就是能直观地看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可视化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接触中感知到量,从而对量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中的关键词,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相比,也是唯一增加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思考:量感的内涵是什么?“课标2011年版”中已经有发展学生“数感”的要求,“课标2022年版”中为何还要专门将发展“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表现?量感与数感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怎样的数学活动?以下就这些问题,结合实践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强调的是对货币、长度、时间、质量、面积和体积(容积)等的感性认识。在起始阶段,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因此,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强调“深度体验”,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4.
曾伟福 《天津教育》2022,(21):54-56
<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在教育界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综合各种文献研究,“量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可见,量感是对多少、大小、高低、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指向形象、有背景的依托,指向感觉、内化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量感品质的提升,而且在外部经验向头脑内部内化深化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从原来的10个变成11个,增加了量感。小学阶段关于量感的知识比较多,主要包括时间、货币、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角度等方面。其中有关时间量感的内容多、分布广、跨度长,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有涉及,可见时间量感是培养小学生量感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为例,从“单元系统分析”“整合重组开发”“单元素养指向”三个维度进行单元整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吴艳波 《天津教育》2023,(30):19-21
<正>数学领域量感的定义没有被明确界定,新课标在介绍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量感时将其解释为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接感知,与度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应用意识的基础课程,以各种具备理论性、抽象性与实践性特征的概念、理论、定理和公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知识以外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是学生建立量感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从面积、长度、质量、时间等“量”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元素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小学生个人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思维品质及关键能力,而在这种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量感的认识和培养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顺利落地的关键环节。文章在解读量感相关概念、分析量感培养维度的前提下,提出量感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理论感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第一次出现量感。新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把新课标小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除量感外的十个方面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发现表述上虽有变化,但仍属于教师们相对熟悉的内容。所以,量感应该是解读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一个重点。我想,新课标中新增量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测量这一类知识内容时,要关联“量感”的培养,要把单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测量教学,引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轨道上来,落实量感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郑晨 《天津教育》2023,(30):173-175
<正>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量感”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素养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量感素养,还能促使他们发展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物体观察、物体测量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数学直觉,建立良好的数学量感,进而实现对事物属性及特征的精准认识。对此,为了使“量感”培养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从体验式教学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情境体验、直觉比较、物体估测、迁移想象、实践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具体策略。一、数学“量感”概述(一)数学量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砂国民 《考试周刊》2023,(39):83-86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关于量感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分散,导致在教学时,教师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使相关知识的结构连接性得到有效体现。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因此,教师要认清当前教学工作的不足,以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量”生成,并掌握“量”的概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2.
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有了许多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其中,关于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是:“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提出这样明确的“阅读实践量”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具体落实、完成这个实践量?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阅读实践量”的价值审视 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作用是人  相似文献   

13.
怎样辨认星座宣威市教师进修学校邓道旺四季星座的辨认,是小学自然“天文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些星座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感到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难以正确分辨各季节星空中星座的正确位置。其实...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量感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多维的体验活动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构建清晰而准确的“量”的表象。近日观摩了杨慧老师执教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节课,  相似文献   

15.
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量感.文章以“体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案例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量”的世界,通过对量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顾晓东 《江西教育》2022,(31):40-4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一简称“新课标”)中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并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明确了量感培养的总体要一求和相关内容。小学阶段是量感形成和发展的关一键阶段,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充分理解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把握小学阶段量感培养的要求,探一索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发展学生量感。一、量感内涵思辨(一)量感的内涵“新课标”指出,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一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相似文献   

17.
林海 《天津教育》2022,(14):180-182
<正>在一到六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关于“量”的数学知识有很多,从“元角分”“克与千克”“分与秒”到“图形面积”“角的度量”,都是量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具体教学方案,开展“量感”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本文从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出发,指出数学概念和“量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继而以“量感”为主分析优秀教师课例,从丰富学生活动、设置情景合情推理、  相似文献   

18.
俞鸿雁 《江西教育》2024,(15):59-61
本文从“缄默知识”的特性出发,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量感”概念,探讨“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旨在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量感”是指学生对物体量的感受与判断能力,对数学学习及实际生活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小学数学中“量感”教学存在诸多误区:缺乏量感培养理念,缺乏实际情景引导,缺乏师生互动沟通,缺乏量感培养方法,缺乏量感实践活动等。基于这些误区,本文提出几种量感实践策略:通过引入生活情景、拓展数学活动、巧用数学推理、联系生活实例等培养量感。这些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正>课前思考: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和量感为核心。图形的认识主要对应空间观念的培养,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图形的认识内容具有整体性,虽然编排方式略有不同,但知识序是一致的,都是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而认识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然后在基本要素的引领下再次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剖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